環球圓桌對話:中國-南亞共促亞洲新發展

來源:環球時報

編者按:在2025年上合組織天津峰會即將召開的背景下,隨着印度改善對華關係和中巴經濟走廊2.0“升級版”的打造,中國-南亞發展合作備受關注。本期“環球圓桌對話”邀請三位學者就相關話題展開討論。

彭念: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區域國別研究院院長

扎希德·安瓦爾: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錢峰: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經貿合作插上科技翅膀

彭念

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即將在天津召開,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在內的多個南亞國家領導人應邀出席,共商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大計。不久前,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訪問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家,並達成數十項重要共識和合作協議。面對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中國與南亞國家正在攜手譜寫加快發展振興的合作新篇章,爲動盪不安的世界注入確定性和穩定性。

近年來,中國-南亞貿易總額增長迅速、投資合作亮點紛呈,爲雙方共同推動亞洲振興奠定了重要經濟基礎。2024年,中國與南亞國家貿易額接近2000億美元,十年間實現翻番,年均增長率約6.3%。中國連續多年成爲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馬爾代夫等南亞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截至2023年,中國在南亞地區累計投資接近150億美元,完成工程承包營業額超過2000億美元。6月結束的第9屆中國—南亞博覽會更是交出亮眼成績單,共簽約投資合作項目31個,總投資額達136.09億元,較上屆增長33%。

在制度安排方面,中方給予尼泊爾、孟加拉國等南亞國家100%稅目輸華產品零關稅待遇。中馬(爾代夫)自貿協定今年初正式生效,中孟(加拉國)正在啓動投資協定升級談判,中斯(裡蘭卡)承諾儘早達成全面自由貿易協定。今年5月,中方還同斯、孟兩國簽署關於成立貿易暢通工作組的備忘錄,並願與有意願的南亞國家新籤或升級《雙邊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

更爲重要的是,在中印外長會談達成的10項成果中,雙方同意採取具體措施爲兩國經貿投資流動提供便利。這將爲近年來裹足不前的中印經貿合作解套,促進雙邊經濟關係強勁復甦。加之,中巴合力打造經濟走廊2.0“升級版”,以及走廊延伸至阿富汗串聯起南亞、中亞市場等重大利好,中國-南亞經貿合作將釋放出巨大潛力,並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

在美關稅政策打亂全球正常貿易投資的關鍵時刻,中國與南亞國家堅守多邊主義立場,深化貿易投資合作,以實際行動推動南亞乃至亞洲實現新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接下來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多邊主義號角會更響亮,貿易投資合作也會更加深入,亞洲加快發展振興更有盼頭!

在人工智能引領的現代科技變革浪潮下,中國-南亞經貿合作開始插上科技翅膀實現迭代升級。目前,中國已實施中國-南亞科技夥伴計劃,共建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並在南亞多國建立分中心,與印度建立中印技術轉移中心;累計與南亞國家合作實施科技項目36項、支持經費1900萬元,其中,轉移轉化和推廣示範先進醫療技術30餘項。有了科技加持,中國-南亞高質量發展會走得更快更遠。

南亞各國是中國山水相連的近鄰,雙方友好交往源遠流長。從古代的玄奘西行取經到今天的全球文明對話,中國與南亞國家的人文交流歷久彌新、綿延不斷,成爲雙方民間友好的寶貴財富。在今年7月舉行的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中,中國-尼泊爾歷史文化名城對話會、中國-南亞東南亞智庫論壇、尼泊爾努瓦科特杜巴廣場王宮修復一期項目等成功列入行動計劃清單。

中印雙方已同意爲兩國從事旅遊、商務、媒體等活動的人員雙向往來提供簽證便利,這有助於促進兩大文明古國之間的民間往來。今年也是中印(度)建交75週年,印度文化關係委員會計劃組織“玄奘之路”文化考察,中方也在籌備“泰戈爾周”,紀念印度詩人在華講學100週年。此外,今年還是中尼(泊爾)、中阿(富汗)建交70週年,中孟(加拉國)建交50週年,雙方也會開展豐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動。這些聚焦文明互鑑的交流活動,將不斷夯實民間感情和雙邊友好關係的民意基礎,築牢中國與南亞乃至亞洲振興的文化紐帶。

中巴經濟走廊2.0,提速區域一體化

【巴基斯坦】扎希德·安瓦爾

中巴深厚情誼常被形容爲“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比鐵硬”,中巴經濟走廊(以下簡稱“走廊”)便體現出這一根深蒂固的親密關係。“走廊”第一階段奠定互聯互通的物質基礎,通過公路網絡、港口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徹底改變了巴基斯坦的基礎設施格局。

在此基礎上,打造中巴經濟走廊2.0“升級版”(以下簡稱“走廊2.0”)將合作拓展至產業園區、數字化、綠色發展、農業與創新領域,以及制度建設與私營部門信心的建立,推動韌性且面向未來的經濟合作。這不僅進一步豐富了中巴互動內涵,還推動南亞一體化進程,促進南亞與中亞之間的聯結。

“走廊2.0”已將合作重點從公路和能源領域轉向工業園區、創新科技和人力資源開發,重點發展經濟特區、現代農業、清潔能源和數字基礎設施。這標誌着中巴關係正從單純的基礎設施建設走向共享繁榮的成熟階段。走廊重點聚焦增長、民生改善與創新、綠色發展和區域互聯互通,體現出更加戰略化的定位。這與巴基斯坦國家發展戰略“5E框架”(經濟、出口、環境、能源、公平)高度契合。

“走廊2.0”也標誌着中國在巴投資模式正在向多元化、創新性與包容性方向轉變,這是前所未有的。走廊合作重心逐漸轉向推動企業間投資、協同,而不再過度依賴政府間安排。例如,中巴企業間投資門戶網站之類的平臺,能夠通過經濟特區實現合資企業建立、技術轉讓以及產業增長。拉沙凱、達貝吉和真納·阿拉瑪·伊克巴爾經濟特區等園區正在優先發展,以吸引製造業、輕工工程、農業科技和數字產業投資。

“走廊2.0”聚焦可持續投資,正在重塑互聯互通與知識經濟。當前,綠色融資機制廣受青睞,用於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智能電網項目,以實現低碳經濟增長。數字基礎設施也在大力發展中,包括光纖網絡、電子商務平臺、金融科技解決方案,以及人工智能和物聯網創業項目。大型交通投資,如ML-1鐵路、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以及瓜達爾港擴建,正在縮短運輸時間,使巴基斯坦能夠在區域價值鏈中佔據核心地位。與此同時,中方投資也轉向以私人投資、市場化解決方案與制度協調爲重點,旨在推動可持續、包容性增長。

“走廊”不僅是巴基斯坦的“遊戲規則改變者”,更是整個南亞的變革力量。它拓展了基礎設施、貿易與社會經濟互聯互通,強化了區域一體化,並在歷史上長期分裂的格局中重新定義連通性,尤其是將走廊延伸至阿富汗。這將重新界定南亞的經濟版圖,使中亞地區融入該地區的貿易體系之中。

瓜達爾港的新基礎設施,包括走廊延伸與運輸能力的提升,爲中亞內陸國家提供了通向阿拉伯海的直接出海口。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積極尋求利用走廊,以應對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並通過瓜達爾港和卡拉奇港進入世界市場。擬議中的瓜達爾—喀什—霍爾果斯軸線也將進一步提升區域一體化。其他新興的區域貿易便利化舉措還包括“四方過境運輸協定”。該機制已成功推動貨物繞過阿富汗直達哈薩克斯坦,這正是走廊第二階段短期內已產生成效的典型案例。

此外,走廊有望與在建的中吉烏鐵路實現對接,從而形成一個跨區域交通網絡,爲歐亞大陸東西向貿易提供便利,並進一步將中亞融入“一帶一路”貿易網絡中。簡言之,“走廊2.0”有望重塑中亞地緣經濟格局,推動能源貿易,並加強產業合作。

“走廊2.0”不僅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進過程中的新階段,更代表着經濟互聯互通的體系。通過產業園區、數字與綠色走廊以及制度化治理,“走廊2.0”成爲“一帶一路”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互聯互通與區域一體化韌性的典型案例。

凝聚反恐合作共識,破除“多重枷鎖”式困境

錢峰

在上合組織天津峰會即將召開之際,反恐安全這一議題被再次置於聚光燈下。受到恐怖主義、極端主義、跨境犯罪、地緣政治博弈及內部矛盾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2025年以來,南亞安全與反恐形勢複雜嚴峻。構建緊密的地區安全共同體,已成爲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和地區國家的普遍關切。

南亞恐怖主義威脅根深蒂固,源於其與地緣政治、宗教民族矛盾及國內治理問題的深度交織,形成了恐怖主義與地緣問題交織、宗教極端主義與民族分裂主義交織、國內問題與國際恐怖主義交織的“多重枷鎖”式困境,呈現多元化、複雜化和脆弱化等特徵。

近年來,南亞恐怖主義活動猖獗,活躍於巴基斯坦境內的“俾路支解放武裝”及其分支“馬吉德旅”頻繁製造恐怖襲擊事件,不僅襲擊當地軍警平民,還針對在巴的中國公民和項目,直接威脅中國海外利益與人員安全。與此同時,阿富汗境內的“伊斯蘭國呼羅珊分支”等極端組織依然活躍,利用阿邊境地區向周邊國家滲透。這種“外溢效應”不僅威脅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也對中亞國家和中國新疆地區構成威脅。此外,印巴之間的戰略互信嚴重缺失仍是區域反恐合作的最大障礙。這種互不信任導致反恐合作難以形成合力,爲地區安全合作增添了複雜性。

在此背景下,即將召開的上合峰會爲中國與南亞國家深化安全與反恐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機。自2001年成立以來,上合組織始終以打擊“三股勢力”爲核心目標,其初衷與當前南亞面臨的安全挑戰高度契合。近期,王毅外長訪問阿富汗並出席第六次中阿巴三國外長會晤,還與巴方舉行第六次中巴外長戰略對話,明確將加強安全與反恐合作作爲中巴經濟走廊升級和南亞區域穩定的關鍵支撐,呼籲各方健全安全對話機制,深化執法安全合作,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則,重視彼此合理安全關切,加強打擊跨國恐怖活動,走出一條合作安全、共同安全之路。中方近期的一系列外交行動和倡議,既是對南亞安全局勢的主動迴應,也爲深化中國與南亞國家的安全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如何着眼新特點和新威脅,努力加強各方安全與反恐合作,不僅關乎中國與南亞國家的共同利益,更是推動區域和平發展的“兜底工程”。在筆者看來,中國與南亞國家安全與反恐合作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着眼未來,仍有深化合作、行穩致遠的廣闊空間。

其一,中方可發揮與各方關係普遍較好的優勢,推動域內有關國家將反恐變爲“安全紐帶”。以三大全球倡議等國際公共產品爲牽引,凝聚區域反恐共識,明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爲區域反恐合作劃定統一紅線。推動南亞各國超越零和思維與政治博弈,以對話協商解決爭端,以合作消除阻力、增加互信,努力構建起符合南亞特點的共同安全觀和各方認同的安全理念,爲區域合作與共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其二,南亞國家基本都爲上合組織的成員國、觀察成員國或對話夥伴國,若能以提升權威性與行動力爲目標,繼續推動上合組織地區反恐機構改革,以更多的南亞聯合執法行動和多國參與的專項打擊行動,包括在邊境管控上協同發力,加大對重點區域的巡查力度。在追逃溯源工作中密切配合,可對恐怖分子形成更爲強大的震懾力。

其三,南亞各方宜借鑑上合組織反恐機構的經驗,在反恐情報信息共享方面構建合作機制。通過建立常態化、分級分類的反恐情報信息交流平臺,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實現共享互通,能夠提前洞悉恐怖活動的蛛絲馬跡,及時採取措施予以打擊,將隱患消弭於萌芽狀態。同時,宜加強司法領域的協作,統一證據標準和法律適用規則,爲引渡犯罪嫌疑人、調查取證、司法協助等工作掃清障礙,讓正義得以伸張。

此外,中國還可與南亞國家加強在去極端化、經濟發展、教育合作等領域的協作,從根本上幫助剷除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