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圓桌對話:DeepSeek能否牽起中歐AI合作

來源:環球時報

編者按:隨着中國人工智能(AI)初創企業深度求索(DeepSeek)的出現並引發世界熱議,有歐洲智庫專家認爲,這對歐洲來說是個好消息,其經驗爲歐洲以有限算力和較低成本研發先進的人工智能模型提供了一條可借鑑之路。本期“環球圓桌對話”邀請三位中外學者就此展開討論。

呂本富: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

喬爾豪·阿古德羅:西班牙作家

王建斌: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中歐在AI領域合作大有可爲

呂本富

DeepSeek帶來了什麼?爲什麼前一段中國已經出現多個AI大模型,沒有在國際上引起震撼,DeepSeek卻在這個領域掀起巨大波瀾?

第一,DeepSeek花費的算力比ChatGPT大概省1/6到1/10,而這是DeepSeek通過算法改進實現的,減少了所需的算力。新的算法是優於美國的地方。而且,恰好就是在算力方面,美國政府近幾年試圖建立一個限制中國的包圍圈,涉及從芯片到半導體行業的各種部件,但DeepSeek令美國人破防了。

第二,DeepSeek是開源的。這意味中國的AI公司有底氣將大模型公佈,歡迎以後其他國家走這條路。這將影響世界未來AI的發展路徑和標準,甚至很可能倒逼Open AI不得不在部分領域開源。

順着這個邏輯展開分析,未來歐洲的一些AI研發機構,甚至包括印度、日本、中東等國家及地區,在追趕AI大模型研發時可能都會以DeepSeek作爲基礎。

歐洲在人工智能方面也有領先的地方,即更注重新技術帶給社會的影響和倫理邊界。所以,歐洲在AI領域搞了很多治理規則,包括近期巴黎舉行的人工智能行動峰會,就有不少關於治理規則的討論。治理規則的角色主要是“踩剎車”,規範AI技術在正確的軌道發展,但是在任何一項新技術發展的起步階段,如果過多限制,肯定會影響技術的發展速度。這也是AI能在中美快速發展,在歐洲卻發展比較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歐洲方面已經開始反思,如何實現AI技術發展與治理規則並重,而不是以後者來掣肘技術的發展。

法國總統馬克龍日前宣佈了一個計劃,要在AI領域投資1090億歐元,他還表示歐洲應像“修復巴黎聖母院”那樣,集合各方力量重建歐洲在新技術領域的影響力。馬克龍的目標是在AI大模型方面,力圖實現美中歐三足鼎立。但是,法國能否團結歐洲所有力量發展AI技術?

此外,中美能在AI領域實現快速發展,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才積累。歐洲要想成爲AI技術的另一個領先力量,就必須吸引大量相關領域的人才。正因爲過去一段時間,歐洲在AI領域監管比較嚴格,不少人才流出到美國等其他國家。而且由於歐洲經濟近幾年並不景氣,AI初創企業獲得投資的難度也比較大。

當然,不能說歐洲這些年沒有創新,只是相對中美的速度可能慢了一些。歐洲畢竟還有那麼多極具科研實力的大學,在理工科方面可以培養相應的優秀人才。另外,由於美國新政府上臺後帶來的價值觀氛圍變化,再加上如果未來歐洲能夠拿出更優厚的條件,一些前往美國的AI人才可能迴流到歐洲。

關於中歐在AI領域的合作,我認爲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努力的空間:首先,在芯片製造方面,中歐可以展開更大範圍的合作。比如世界光刻機生產巨頭阿斯麥公司就在荷蘭,但目前阿斯麥受到美國圍堵中國芯片能力策略的影響,在對華設備出口方面採取了一些限制。但如果歐洲一些企業能夠打破美國設立的“小院高牆”,抵制華盛頓的單邊主義打壓,中歐合作大有可爲。

其次,中歐有着規模可觀的市場,雙方合作發展的潛力巨大。衆所周知,以華爲爲代表的不少中國科技企業,在邁向世界的時候都首先把目光瞄準歐洲市場,從歐洲走向世界,中國的巨大市場也歷來歡迎歐洲企業實現互利共贏的合作。在AI領域,未來中歐也有非常龐大的應用市場,這是中歐合作新的一片藍海。

再次,中歐之間可以通過溝通協商制定在AI領域的合作方案或合作機制,包括技術合作方面。在集合中歐雙方各自優勢的前提下,挖掘人才和技術儲備潛能,如果達成默契,可能會形成出人意料的“突圍”。

節能是DeepSeek重要競爭優勢

喬爾豪·阿古德羅

自人類從手工文明進入機械文明以來,從未見證過如此多的奇蹟。而今,當機械文明躍遷至數字文明之際,互聯網奇蹟正爲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鋪路。我們應該不只是爲謀求經濟利益而做好這件事,因爲這可能將決定我們每個人的未來。

正當美國企業幾乎壟斷全球對AI進展的關注時,中國DeepSeek的異軍突起改寫了遊戲規則,這場博弈不再由單一玩家掌控。作爲使用過多種AI大模型的歐洲人,我願在此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

歐洲人普遍認爲,正因爲美國的芯片限制,中國才優化了已有的ARM技術(一種芯片指令集架構)。這項本就以低能耗見長、曾用於小型設備的技術,如今被改造爲可替代英偉達顯卡的技術,展現出驚人的潛力。一位斯堪的納維亞計算機專家通過系列實驗對比中美兩國大模型後向筆者指出,DeepSeek的一大優勢在於能耗的節約。他期待未來某日,通用人工智能設備無需聯網即可運行。當前模式下,用戶通過瀏覽器向遠程服務器發送請求並等待反饋的過程,既存在安全隱患,又缺乏效率。

DeepSeek的技術突破有多重要?筆者從上述學者那裡獲得的答案是:局部領域可能還與美國的大模型有差距,但這一差距可以拉近。因此,在短時間內,它很可能與ChatGPT達到同等水平。而能耗表現才具有決定性,儘管一些論文未公佈具體數據,但美國AI企業在節能方面取得的進展比較緩慢,中國相關技術在這一領域已形成關鍵競爭優勢。

在算力基準測試與歷史數據調用方面,中美模型表現旗鼓相當。ChatGPT的一個優勢在於信息可視化(表格佐證結論)與圖像處理便捷性,另一個優勢是它的幻覺現象(即編造數據的傾向)較少。但DeepSeek隨着用戶增加會快速彌補差距,正如三四年前GPT-3也曾受到同類困擾。令人驚訝的是,用英語提問時,DeepSeek更多引用美國信息。另一個有趣的事實是:DeepSeek的回答比ChatGPT提供的信息更多,這點可能有人愛有人嫌,取決於用戶的需求。

面對雙方技術均需突破的挑戰,一些歐洲專業人士認爲,DeepSeek取得的能效優勢顯得更爲重要。反觀美國,其相關技術遜色於中國正在深耕的ARM架構,因此他們認爲DeepSeek的未來更可期。

此外,在筆者看來,美國宣佈投資5000億美元用於打造全球領先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星際之門”計劃可行性存疑。鑑於美國所有的人工智能開發都是私營企業,這筆資金如何運用?是注入頭部五家企業還是成立政府機構招攬人才?一切相關細節都是未知數。事實上,投入鉅額資金並不一定能幫助科技公司加速技術開發。在這個量級上,開發週期的縮短與經濟投入並不成正比。更何況,在美國內部分裂加劇的背景下,這筆資金能否到位仍要畫問號。若資金到位,會流向基礎設施、服務器集羣、算力優化等。這或許能提升機器學習的速度,卻無法短期內推動技術本質的突破。更何況,DeepSeek以遠低於此的投入,完全可能取得同等成就。

中美正圍繞AI這項定義世界未來的技術展開各自努力,歐洲更傾向於規則先行的策略。儘管困難重重,歐盟也在石墨烯研究、人類大腦圖譜繪製等消耗巨資的領域投入頗多。而且,未來也不排除歐洲與中國在這一領域展開合作的可能性。

德國反思爲何總低估中國

王建斌

今年1月,名不見經傳的中國AI公司發佈全新模型DeepSeek-R1,因其訓練成本低且採取開源模式,震撼了AI產業界。這一現象級AI產品的出現,自然也成爲歐洲輿論關注的焦點。

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是德國《時代週刊》在本月初刊發了一篇題爲《爲什麼我們總低估中國》的報道。該文的特殊之處在於並沒有討論DeepSeek-R1模型的過人之處,而是聚焦“我們爲什麼感到意外?”進而發出“我們是否應該檢視自己看待中國的視角”的靈魂之問。

文章指出,在過去幾年裡,西方大企業低估中國同行,最後敗走麥城的例子已不勝枚舉。其中以德國汽車企業付出的代價尤爲慘重,這些企業篤信自己傳統優勢,漠視移動出行電動化的趨勢。與之相反,在電動汽車發展方面,中國政府支持、企業積極參與,市場規模效應顯著,使得中國智能互聯電動汽車的技術日臻成熟並快速迭代。如今,西方車企仍在苦苦追趕,中國成爲了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出口國。對於這一現象,有美國科技信息平臺解釋稱,是“中國人的愛國情結使得很多人轉用國貨”。然而,《時代週刊》的記者認爲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行爲與意識形態無關,其原因主要在於中國產品的質量和水平與國際大牌相比並不遜色,且價格更優。該記者還以自己在華生活的切身體會點出,中國社會數字化的生態環境完備已遠遠超出西方,一部智能手機可以解決一個人吃穿住行的全部需求。

至於中國爲什麼頻頻讓西方感到意外?德媒總結的原因有以下幾個:一是中國政府大力推動科技進步,視科學技術爲生產力;二是中國人對新技術及創新具有高接受度;三是中國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爲技術應用提供了場景並保證了規模效應;四是中國在MINT(數學、信息工程、自然科學、技術)領域的大規模人才培養,爲技術進步提供了人才支撐。“中國每年有7萬多名理工科博士生畢業”,比美國多出一倍。

筆者注意到,《時代週刊》這篇報道獲得了德國讀者的極大關注,網絡留言多達數百條。仔細梳理這些代表德國普通民衆看法的留言可以發現,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觀點:一是要重新認識中國。比如有讀者表示,大多數人包括德國媒體都沒有認真思考過中國的最新發展,包括電動車、航空航天等領域;十年前和中國打交道的人就告訴我們不可對中國鄙夷不屑,可我們沒有任何改變;我們不應對DeepSeek的出現感到吃驚,應該對我們吃驚感到吃驚等等。二是對德國的反思。比如有讀者表示,德國人的特質是總愛看別人的短處,倘若德國人僅僅是通過這種方式驗證自己的正確性,那就是不可救藥;低估中國是因爲我們無知,德國媒體關於中國報道的負面視角也起了不好的作用;西方的自我陶醉於事無補,還是少談價值,多點實幹更好。

近幾年筆者多次去德國調研交流,一個較深的印象是:在歐盟對中國採取夥伴、競爭者、制度性對手“三重定位”的背景下,一些缺乏遠見的德國政客不斷強化“中國是西方制度性對手”的概念。德國一些媒體的涉華不實報道,也強化了對中國的這種負面認知。但事實終究是事實,筆者周圍的德國朋友在親身前往中國之後,都會得出與以往西方媒體灌輸的不同印象。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在《致閔明我的兩封信》中說:“交流我們各自的才能,共同點燃我們智慧之燈”。德國漢學家衛禮賢在他的《中國心靈》中寫道,人類的發展,可以從歐洲和中國這兩種世界觀中汲取營養。從這個意義上講,應鼓勵更多的中德各界人士在相互交往中增進了解、修正認知。中德雙方都要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發展階段的差異,以爲“天下”尋找未來發展路徑的胸懷看待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