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圓桌對話:“兩山”理念指引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來源:環球時報

編者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20年前提出的“兩山”理念,已成爲中國的全社會共識和行動。“兩山”理念爲中國可持續發展和全球綠色低碳轉型書寫出怎樣的答卷?本期“環球圓桌對話”邀請三位學者就相關話題展開討論。

李志青: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賈衛列:布達佩斯長期可持續發展中心研究員

孟浩:星展銀行首席可持續發展官

從餘村實踐看中國生態智慧

李志青

站在湖州安吉餘村的山坡上,目光所及是層疊的翠綠與錯落的白牆黛瓦,村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石刻鮮紅奪目。

作爲一個月前重訪餘村的調研者,筆者親身感受到的不僅是鄉村環境的蝶變,更是一種發展邏輯的深刻重塑。“兩山”理念以其鮮明的中國特色與實踐偉力,不僅重新定義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構建起本土性與時代性兼具的綠色發展理論體系,更是在廣袤中國大地上書寫出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答卷。

一是重構發展與保護的辯證關係。工業文明時代,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曾被視爲難以逾越的路徑依賴。在GDP至上的政績導向下,不少地區陷入“砍樹賣錢、污染環境”的短視循環,餘村也曾是其中的典型。餘村曾走過一段彎路,靠開採礦山、興辦水泥廠實現經濟增長,村民腰包鼓了,卻換來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生態創傷。這種發展與生態保護的二元對立,正是催生“兩山”理念的現實背景。“兩山”理念推動中國社會形成共識,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價值轉化可持續性,遠非傳統發展模式可比。

二是形成紮根本土的綠色發展哲學。“兩山”理念的生命力,在於其深深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並與當代發展實踐有機融合。在餘村的精品民宿裡,村民們仍會與作者說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話,但如今的“吃”已不是掠奪式索取,而是遵循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生態智慧。這種轉變印證了“兩山”理念對本土理念的創造性轉化。餘村當地重新恢復的村規民約中,既有禁伐林木禁排污水的現代環保條款,也有敬畏自然順應天時的傳統理念。這種文化傳承與現代治理的結合,使得綠色發展理念在鄉村社會獲得了天然的認同基礎。

“兩山”理念立足中國發展實際,無疑形成了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方法論,綠水青山可以轉化爲金山銀山的路徑設計,爲破解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提供了新思路。從中央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到各地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再到全國範圍內開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這種上下聯動的制度創新,使得綠色發展理念從理論構想轉化爲全國性的實踐行動。

三是交出綠色轉型的中國答卷。二十年間,“兩山”理念的實踐成效已從餘村的“點”擴展到全國的“面”,成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此次重訪餘村,筆者最直觀的感受是“兩山”理念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經濟結構,餘村關停礦山水泥廠後,引入高端民宿、竹工藝品文創園、生態研學基地等新業態,實現了從黑色經濟到綠色經濟的華麗轉身。這種轉型並非個例,今天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光伏、節能環保裝備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綠色已成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在全球治理層面,“兩山”理念更是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餘村的實踐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列爲全球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兩山”理念正在爲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貢獻中國智慧。面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全球性挑戰,中國以“兩山”理念爲指導,承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建立綠色發展國際合作機制。

從安吉餘村的竹林深處,到全國的山川原野,“兩山”理念的實踐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中國發展。這一理念突破了傳統發展模式的桎梏,融合了中國本土的生態智慧,更在實踐中創造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的亮眼成績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兩山”理念將繼續指引中國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也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更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一場靜默的認知革命,“兩山”理念潤澤人心

賈衛列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浙江安吉餘村考察,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這一理念,重新錨定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文明座標。它如一顆種子,悄然植入億萬人心田,重塑國民對生存與發展的認知根基。

二十年砥礪深耕,“兩山”理念已成爲綠色轉型的基石。其核心在於打通“資源—生態—經濟”的轉化脈絡,形成三階躍升的閉環:初始轉化(自然生態化)以生態修復築牢“綠水青山”本底,守護自然資本的生命線;再次轉化(生態經濟化)將生態資源轉化爲可交易產品,實現初級價值釋放;升級轉化(經濟綠色化)通過生態賦能推動產業升級,激活生態溢價與綠色創新。三階轉化環環相扣,迭代演進,織就發展與保護共生的動態網絡。

“兩山”理念的深層力量,在於徹底解構了“發展=征服自然”的工業文明邏輯,重塑國民精神世界的三大認知座標:價值重估將山水林田湖草沙從“待開發的資源”升維爲“生存根基的生命共同體”,讓“生態有價”從口號變爲全民共識;時間覺醒打破“犧牲環境換短期增長”的路徑依賴,代之以“澤被後世”的生態倫理,“千萬工程”中一任接着一任乾的堅守正是其縮影;主體自覺使公民從“環保旁觀者”轉型爲“生態權利人”,衆多違章建築拆除事件中的公衆監督、雲南亞洲象遷徙引發的全民守護等,彰顯生態責任已融入身份認同。這場靜默的認知革命,使中國人在農耕文明的“天人合一”傳統與工業文明的生態困境間,走出了在發展中守護生命之源、在敬畏中創生文明之力的生態文明之路。

二十載踐行,神州大地書寫壯美答卷。山河重塑使藍天碧水重回視野,美麗鄉村喚醒鄉愁,生態紅線捍衛生命底線;產業涅槃使生態農業、綠色工業、低碳能源構築新經濟骨架,循環利用與數字經濟賦能轉型,綠色製造成爲新國標;制度創新使碳匯交易、生態補償、水權改革等激活“綠色金融”引擎,“雙碳”目標引領深刻變革;文明覺醒使公衆從“看客”變爲“行者”,綠色消費重塑生活邏輯,生態自覺已沉澱爲“日用而不覺”的新民俗。今日中國,人們于山水之美中見發展之機,在文明脈動中聆聽自然的和鳴。

這也是一場潤物無聲的價值重塑,一次全民參與的“文明長征”。面向新程,需凝聚三重力量:

一是政府當爲“引航者”,通過強化制度剛性,完善生態補償、碳交易機制,以法治護航綠色發展;開展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覈算,將碳匯增量納入考覈指標,試點生態銀行以實現碎片化資源規模化經營;創新政策工具箱,設立綠色產業基金,推行ESG企業評價,激勵技術破壁;構建協同治理網打破區域壁壘,建立跨區域生態合作區,共守山河血脈。

二是企業須成“革新者”,通過重塑生產邏輯,將生態成本納入決策核心,開發低碳技術閉環;通過挖掘綠色金礦,投資生態農旅、可再生能源,搶佔轉型賽道;通過踐行生態責任,開發“產品生態護照”(全生命週期碳足跡可追溯),公開環境足跡,參與碳普惠體系,讓責任競爭力成爲新標籤。

三是公衆應爲“踐行者”,支持綠色產品,減少資源浪費,以日常消費推動產業變革;通過以行動守護,參與環保志願網絡,監督生態治理,成爲綠水青山的“終身衛士”;通過理念傳承,將生態倫理融入家教家風,培育新一代“自然之子”。

從餘村萌芽到華夏生根,“兩山”理念早已超越發展觀之爭。未來之路需以政府之智、企業之創、民衆之力共同澆築,讓每一座青山都跳動經濟脈搏,讓每一灣碧水都流淌文明基因。這是中國的選擇,也是人類建設“美麗星球”的路徑方案。

中國綠色轉型加速全球向低碳經濟轉變

【德】孟浩 (Helge Muenkel)

星展銀行進入中國市場已有30餘年,在這30多年時間裡,中國的綠色能源轉型取得了顯著進展,成績斐然,其積極影響和啓發作用超越國界。事實和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2024年,中國新增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超過了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

中國在交通電動化方面也處於明顯的領先地位。它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出口國。中國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超過690萬輛,其中6月單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銷量佔乘用車國內銷量比例超過50%。中國的創新力量正在推動這些發展,例如比亞迪最近宣佈其研發的新型電池和充電系統可使電動汽車在短短5分鐘內增加400公里續航里程。中國政府還實施了一系列精準有效的政策來支持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包括稅收優惠以及充電基礎設施投資。

此外,中國在綠色基礎設施方面也進行了大量投資,包括綠色建築、除電動汽車之外的可持續交通系統以及生態城市。中國還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工程,比如“三北”工程。這些工程已取得顯著進展,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從1949 年的8.6%提高至2024年的25%以上。

2010年,我在上海遇到了我的妻子,當時她在上海工作和生活。我記得我們經常沿着外灘散步。幾個月前,當我再次來到上海時,看到城市的變化。除了令人矚目的基礎設施建設外,這裡的空氣比十多年前乾淨了許多。在綠色能源轉型、電動汽車普及以及產業升級、交通改革和植樹造林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主要城市的空氣污染水平已大幅降低。

這些成就的取得,源於多方面因素的協同作用,包括政府和監管機構的戰略性和長期性規劃,以及中國非凡的創新和製造能力。

在2023年7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主席強調,“今後5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美麗中國”這一概念凸顯了中國對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它標誌着從生態修復向生態系統治理的轉變,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框架。在此基礎上,中國得以進一步強化法律框架和市場機制,以支持調動私營和公共部門力量實現這些目標。

中國的綠色低碳發展不僅有助於減少碳排放,更有力地支持了《巴黎協定》及其溫控目標。作爲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向低碳經濟的轉型正在推動創新並降低成本。中國在電動汽車生產和銷售方面的主導地位刺激了全球範圍內的電動汽車普及,中國佔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的50%以上。中國的綠色發展還創造了新的產業和就業機會,爲可持續經濟增長做出了貢獻。作爲清潔能源領域的全球領導者,中國的綠色轉型能夠加速全球向低碳經濟的轉變。

中國承諾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着在本世紀中葉,中國將完成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轉型。數據再次證明了這一趨勢。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數據,2024年中國是全球能源轉型的最大投資方,在清潔技術方面投資了8180億美元,遠超美國和歐盟。

因此,中國的綠色低碳轉型釋放了更多紅利,爲外資企業帶來了重大機遇。隨着中國持續重視可持續發展,外資企業可以利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術支持中國的綠色發展目標。“雙碳”目標爲綠色投資創造了有利環境,外資企業可以通過與中國企業合作,共同開發創新解決方案並開拓廣闊的中國市場。隨着中國綠色經濟有望進一步大幅增長,外資企業可以通過投資可再生能源、綠色基礎設施和可持續技術來充分利用這一趨勢獲益。

在全球氣候變化挑戰面前,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單邊行動必然無法應對這一全球性危機。另一方面,合作使各國能夠集中資源、專業知識和影響力,推動有意義的變革。展望未來,必須優先考慮多邊合作,並認識到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在塑造可持續未來方面可以發揮的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