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指引美麗中國建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20年前在浙江工作時提出的“兩山”理念,已成爲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成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重訪浙江安吉縣餘村,看到村裡的變化後欣慰地說:“餘村現在取得的成績證明,綠色發展的路子是正確的,路子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
答卷,寫在綠水青山間,也寫在億萬人民心間——
成爲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2024年全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約60%;
成爲全球“增綠”最快最多的國家,貢獻了全球1/4的新增綠色面積;
重點治理區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我國在世界上率先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
構建了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
向世界鄭重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一項項“之最”“率先”,有力印證了“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動詮釋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成爲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志。
思想之脈——
“實現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
一條江,映照科學理論的實踐偉力。
一江清水出新安,百轉千回下錢塘。新安江,皖浙人民共同的母親河。
一座兩省交界處的水質自動監測站,藏着一段“15萬元撬動Ⅰ類水”的故事。
“受益於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安徽宣城績溪縣荊州鄉和下游的浙江杭州臨安區島石鎮簽訂了互融合作協議,下游鄉鎮每年支付上游15萬元生態補償資金,大家一起常態化聯合巡查、齊抓共管。”績溪縣發展改革委工作人員楊芳介紹,如今,跨區域共護的石門潭水庫水質從Ⅱ類躍升至Ⅰ類,上下游羣衆共享生態紅利。
人們對新安江曾經的故事並不陌生: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河流污染,進而影響到下游水質。這也是擺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時代課題之一:發展和保護,如何抉擇?
更何況,大江大河涉及跨區域的綜合治理,怎樣“協同”?
“避免重蹈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浙江、安徽兩省要着眼大局,從源頭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贏之路”……跳出傳統發展範式,這樣的破題方式打開思路:2012年,新安江啓動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
從“試點”到“樣板”,從資金補償到產業協作,從協同治理到共同發展,兩省持續開展3輪試點,如今“新安江模式”已升級到“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建設”新階段,“一水共護”正在邁向“一域共富”。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指出:“要推廣新安江水環境補償試點經驗,鼓勵流域上下游之間開展資金、產業、人才等多種補償。”
“從3輪試點到合作區建設,都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一次次打開人們思想文化空間的結果。”浙皖兩地幹部形成共識。
江河奔涌,哺育着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
思接千載,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擘畫新時代的國家“江河戰略”。
4次主持召開以長江經濟帶發展爲主題的座談會,反覆強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3次主持召開座談會,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問題,諄諄囑託“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看得最多、想得最深的,“水”是主題之一。“我們不僅抓戰略,還要起而行之,篤行不怠,一以貫之,久久爲功。”
“我家門前那條河,變清了,變美了!”這是很多羣衆發自內心的感慨。與10年前相比,我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從64.1%提高到90.4%,首次超過90%。
“我對生態環境工作歷來看得很重。在正定、廈門、寧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間,都把這項工作作爲一項重大工作來抓。”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回憶。
新時代爲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新思想新理論的科學解答。
“中國現代化建設之所以偉大,就在於艱難,不能走老路”,習近平總書記思慮深遠。
“先污染後治理”,就是我們決不能走的“老路”。
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才走過的工業化歷程,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身處新的歷史方位,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怎麼走?
黨的十八大後首次離京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提出“永續發展”的深刻命題,強調:“要實現永續發展,必須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
“我們一定要取捨,到底要什麼?”總書記提出的問題振聾發聵。
直面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
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
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項;
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戰;
在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中,美麗中國是其中一個;
…………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我們黨波瀾壯闊的治國理政實踐中,生態文明建設始終處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突出位置,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國之大者”。
對於生態文明建設,要從政治上認識。總書記強調:“我們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僅僅作爲經濟問題。這裡面有很大的政治。”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一些嚴重破壞生態環境事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嚴肅查處。爲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總書記先後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首先從政治紀律查起,徹底查處整而未治、陽奉陰違、禁而不絕的問題”。
2018年5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正式提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高高舉起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旗幟。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其中之一是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2023年7月,時隔5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再次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新徵程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的重大關係,系統部署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豐富發展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我們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實現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把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新高度,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闡明人與自然關係,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
深刻闡明發展與保護的關係,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
深刻闡明環境與民生的關係,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大論斷;
深刻闡明自然生態各要素之間的關係,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
…………
旗幟引領方向,思想凝聚力量。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生態文明建設既是理論指導,也是實踐要求,是新時代指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和美麗中國的思想旗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胡軍表示。
治理之道——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一粒沙,蘊藏生態治理的系統思維。
“153公里,全線閉合!”又一個沙漠“鎖邊”工程合龍。中國的治沙故事,再添新篇章。
今年6月30日,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長流水村,最後50米草方格扎進溼沙層,寧夏境內騰格裡沙漠鑲上“綠鏈”。空中俯瞰,無數的草方格猶如一張巨網,縛住連綿起伏的沙丘。寧夏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正高級林業工程師唐希明說,草方格內,植下草籽、灌木,長成後就能達到長效固沙的效果。
翻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寧夏騰格裡沙漠全面鎖定行動佈局圖,除了通過工程固沙、退化林修復等措施治理沙漠以外,中衛市還規劃了“光伏治沙示範區”“林果增收樣板區”“沙漠旅遊度假區”等示範工程。
從“單一治理”轉向“系統治理”,中衛市構建起防沙治沙用沙新格局,爲守護黃河中上游安瀾築起生態防線。
2000多公里之外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綠色阻沙防護帶“合龍”點,去年種下的玫瑰蓬勃生長。隔絕萬里黃沙的“綠圍脖”,生機勃勃。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蘊含了豐富的系統觀念,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方法論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4年後,將“草”納入這個體系;2021年全國兩會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總書記強調一字之增:“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裡要加一個‘沙’字。”
“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着眼生態文明建設的複雜性、長期性、艱鉅性,總書記登高望遠,打開視野。
理念一變天地寬。
治沙如此,治水、治山、治污亦如是。
問題在河裡,但根子在岸上。湖南長沙瀏陽河,長沙人民的“母親河”,也曾因養殖廢水、生活廢水的排放而發黑發臭。“我們堅持流域綜合整治,狠抓養殖污染治理,通過源頭控污、集鎮截污、農村減污,有效改善了河水水質。”瀏陽市普跡鎮黨委書記趙舟飛說。
“上游重生態涵養,中游重控源治污,下游重基礎設施建設。”長沙市水利局副局長彭萬貴介紹,治理理念和方式的變化,讓瀏陽河恢復水清岸綠景美,成爲百姓身邊的“幸福河湖”。
“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堅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
採取有力措施治理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持續開展,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等深入實施,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等穩步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創造性提出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把最珍貴的自然資產、最美的國土嚴格保護起來,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從內蒙古烏樑素海到甘肅瑪曲草地,從江西於都的丘陵治理,到湖北石首的農田生態系統修復,我國實施52個“山水工程”,累計完成生態保護修復面積超過1.2億畝,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穩步提升。
實踐之重——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一本“天空日記”,記錄制度建設的鏗鏘腳步。
“環境變好了,天藍了,水也綠了,我可以拍攝的主題越來越多。”河北石家莊市民王汝春,用4000多張照片記錄同一片天空,見證藍天之增。
“連續拍攝了11年,藍天照一年比一年多。”王汝春打開電腦,展示自己製作的《2014—2024年石家莊市空氣質量變化圖》。這張圖以空氣質量指數100爲水平線,空氣質量優良天拍攝的照片放在水平線以上,污染天拍攝的照片放在水平線以下。
“一目瞭然!2014年的時候,污染天數比較多,大多數照片都在橫線下邊,而近些年隨着空氣質量越來越好,照片基本在橫線上面了。”王汝春說。
如今,王汝春的鏡頭裡不僅有藍天白雲,還有滹沱河澄澈如鏡的河面、珍稀的野生動物,以及口袋公園裡居民的幸福笑臉。
壓減燃煤、調整產業、聯防聯控、依法治理……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後,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接續實施,中國成爲全球第一個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國家,攻堅克難,力度空前。
制度建設鮮明貫穿其中。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的關鍵一環。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
當年年底,因空氣質量而備受關注的河北省,成爲首個督察試點。督察組直奔問題、直奔現場,反饋報告直指病竈、一針見血。
曾經,全國10個污染最嚴重城市中,河北佔了7個。如今,河北省設區市已全部退出全國“後十”。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制度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對生態文明尤其如此。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強調:“要把制度建設作爲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必須始終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保持常態化外部壓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兩個重要文件相繼出臺,形成生態文明體制的綱領性架構,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要方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重大部署,以“制”促“治”,築牢基石。
“對那些損害生態環境的領導幹部,只有真追責、敢追責、嚴追責,做到終身追責,制度纔不會成爲‘稻草人’、‘紙老虎’、‘橡皮筋’。”習近平總書記嚴肅指出。
牢牢牽住責任制這個“牛鼻子”,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全面壓緊壓實。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縱深推進。10年來,動真碰硬開展兩輪督察“全覆蓋”,第三輪已完成4批次督察,查處一批破壞生態環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決一批人民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取得很好的政治效果、經濟效果、環境效果和社會效果。
今年4月,《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條例》發佈實施,以黨內法規的形式,對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作出更高層級、更加全面的規範。
地方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不斷建立健全。
今年7月,中辦、國辦印發《地方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規定(試行)》,明確提出“堅持和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健全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
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幹部,根本在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覈、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覈、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深入推進,“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等全方位壓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生態文明建設既是發展課題,也是改革命題。
一邊是企業發展需要新建廠房,一邊是生態保護紅線,如何破解?
江西鷹潭市生態環境局的解題辦法就是“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我們運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綜合考慮污染物排放量管控、環境風險防控等,幫助一家新材料企業落戶鷹潭市移動物聯網產業園。”鷹潭市生態環境局政務服務科科長吳芳實介紹。如今,該企業已經順利投產,帶動當地銅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
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完善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機制,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一項項改革創新舉措,不斷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根基。
強化美麗中國建設法律保障,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污染防治編、生態保護編、綠色低碳發展編……前不久,生態環境法典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
編纂生態環境法典,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這是繼民法典之後,我國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充分彰顯了我們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必將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法治保障。
治本之策——
“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座城,成爲生態優先的生動寫照。
河北雄安新區大清河畔千年秀林9號地,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董增巨仔細查看一棵油松長勢。“這是我在雄安種下的第一棵樹,眼瞅着從3米躥高到了5米多。當年種下這棵油松時,新區總體規劃還未出爐,植綠就已經開始了。”
先植綠、後建城。擘畫千年大計,千年秀林是起筆,也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動註腳。
從重綻光彩的白洋澱,到“會發電”的高鐵站,再到一棟棟智慧樓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刻入城市基因。在這裡,城市的黃金地段要留給公園、綠地。
推開中國星網總部的後門,就進入了中央綠谷公園,讓許多北京來的年輕人真切感受到“妙不可言”,也吸引了更多創新人才。作爲首批疏解央企中第一家進駐辦公的企業,中國星網已吸引空天信息領域60餘家鏈上企業聚集,助力雄安新區打造第一條產業鏈。
不遠處,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已有200餘家專精特新“小巨人”、獨角獸企業等入駐。一座充滿活力的“未來之城”正拔節生長。
城在林中、人在景中,雄安新區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更加具象。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今日中國,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的生態福祉,讓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也更加堅定我們的戰略抉擇:“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着未來。”
生態興則文明興。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不可逆轉,生態文明也必將伴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愈發壯大。
“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如此,需要生態文化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生態文明建設是久久爲功的事情,“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爲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
暑期,廣西桂林陽朔縣迎來旅遊旺季。灕江江面上,一張張電動竹筏載滿遊客。“以前這些排筏要燒燃油,不僅成本高,還有噪聲、尾氣。換成電動的之後,用電便宜還環保。”筏工徐卿深有感觸。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灕江綠電中心負責人凡華介紹,灕江1200餘艘竹筏“油改電”,每年可減少碳排放2400多噸。
小小竹筏江中游,照見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進程。
綠色能源發展迅速。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今年上半年,全國風電、太陽能發電新增裝機規模同比翻一番。
碳市場建設持續推進。2025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次擴圍,全球最大的碳市場建設持續取得新進展。
綠色發展提質增效。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6.2%、53.3%,綠色產業繼續保持較高增速。
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爲全體人民自覺行動”。
“早晨騎單車、乘地鐵,在家節約用電,這些都能計入我的‘碳賬本’,攢下來可以做公益,也能兌換商品。”湖北武漢市民魏英積極分享“減碳”生活。
上海徐彙區樂山六七村小區,居民劉月梅對新投用的智能化垃圾箱房連稱方便。“一靠近,投放口就會自動打開,旁邊就是洗手池。”《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6年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居全國前列。
陝西延安黃龍縣,街頭擺放的四色垃圾桶井然有序。吃完晚飯,居民王玉芬把菜葉倒進綠色的廚餘垃圾桶,“剛開始覺得麻煩,現在養成了習慣,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從“隨手扔”到“主動分”,羣衆環保意識加強,社會文明程度也在提升。
“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理念貫穿經濟全領域、生產全過程,也融入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當綠色低碳環保的理念直抵每個人的內心,綠色生活方式成爲每個人的行爲習慣,生態文明建設就有了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 ***
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生態環境要有保證。”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將爲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開闢廣闊前景。
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爲指導,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把美麗中國目標一步步變爲現實,讓中華大地藍天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本報記者馮華、李紅梅、寇江澤、董絲雨、潘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