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調整一次用產品規畫 年底前出爐

環境部7、8月上線「減量里程碑許願池」網頁,會整民衆對一次用產品意見。圖/網路截圖

環境部2018年推塑膠購物袋、吸管等四大一次用產品的2020~2030減量階段規劃,但如今多數僅呈現部分達成階段,需重新考量2030全面禁用可行性。環境部表示,當前塑膠減量要更多全民參與,7~8月網路開設專區供民衆許願、讓政策更貼近生活,規劃也將加入零售商品與網購包裝兩大類別,在年底前重新推出2030、2035年的新規畫。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30日表示,臺灣減塑過去在全球走很前面,行動實施以來四大項目減少百億。而新一輪「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會議8月5日開始,將關注結果確保政策與國際趨勢接軌。同時,環境部不想僅在一次用產品減量中當管制者,希望與民意共同設計政策,更好更穩推出塑膠與一次用減量措施。

賴瑩瑩指出,7月1日至8月30日開放「減量里程碑許願池」網路專區,介紹目前一次用減量行動進度並讓民衆提供意見,使政策更接近生活。後續會爭取在年底前推出新版「一次用產品減量里程碑」,制定出六大項目新的2030、2035年目標,更多會以用減量與替代思維來規畫。

環境部介紹,過往四大項目裡,塑膠袋與2002年相比平均每年減少約107億個;免洗餐具與2002年相比平均每年減少約8億個;飲料杯與2020年相比平均每年減少約4.6億個;吸管與2019年相比平均每年減少約1億個。在2020年、2025年全面限用、2030年全面禁用的階段目標方面,一次用外帶飲料杯進度較快,但其於多數僅爲部分達成。

疫情後外送與網購經濟盛行影響塑膠減量時程,此外,相關政策難實施到市場攤販也是主要。環境部數據指出,如購物塑膠袋,市場、夜市攤販用量佔56%,但目前尚未納入管制;免洗餐具市場攤販佔比超33.5%,但多未納管。

當前環境部力推循環經濟,將擬結合該方針推出新的減量規畫。賴瑩瑩表示,將綜合民意推出不影響生活的新目標,而疫情以來如外送與網購需求也有衝擊,因此將重調「一次用產品減量里程碑」,本次納入零售商品與網購包裝規劃六大項目,減量與材料替代是主要方針。主要方向,今年側重全民參與B端解決方案等,如近日有成立再設計中心,希望找出更多循環經濟的B端方案;全民參與方面,今年重點在建國花市推新措施,內科等也都有響應循環的措施。

對於建國花市新嘗試,賴瑩瑩指出,下半年在當地推循環購物袋租用措施,逛花市的不少爲熱愛自然與常客,租用購物袋下次歸還對他們在使用上較爲方便,也增加顧客回頭再逛花市誘因。

對於此前部分措施的減量狀況,賴瑩瑩指出,僅統計政府單位數據,循環杯措施是每年減少一次用飲料杯157.8萬杯;餐盒循環容器每年減少228.5萬個。2019年推動網購包材減量,平均每件包材重量從0.322公斤減逾半至0.153公斤。此外,在南門市場等地推自備購物袋措施等活動也將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