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洪災滿月 600到8千人撤離決策幕後曝光
花蓮光復鄉佛祖街還有部分房屋周邊都是砂土,仍待清理。記者王思慧/攝影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自7月因薇帕颱風外圍環流引發邊坡崩塌形成以來,由中央密切監測,但在9月23日堰塞湖連續兩波潰決造成嚴重災損。如今當時時序曝光,顯示中央更換專家團隊、重新模擬影響範圍的關鍵決策時間,距離潰堤僅2天,地方認爲「資訊太晚」,導致撤離太倉促。
馬太鞍溪堰塞湖於7月21日由薇帕颱風外圍環流降雨引發的大規模邊坡崩塌所形成,在8月12日楊柳颱風來臨前,光復鄉公所撤離500多人,但當時花蓮無風無雨,居民安置後就返家。這期間堰塞湖也算穩定,暫無溢流風險,林保署花蓮分署持續監測。
9月下旬樺加沙颱風來襲,花蓮縣政府代理秘書長饒忠、消防局與警察局等單位與中央開會。根據縣府提供的會議紀錄,9月21日下午3時,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與縣府消防局、警察局視訊會議,內政部原採用林保署委託陽明交大團隊的模擬結果,當時評估須撤離245戶約600人,但同日下午4時許,內政部改採臺灣大學團隊的最新模擬報告,推估潰堤波及範圍大幅擴張,撤離戶數暴增至1801戶、約8千人。
縣府指出,21日晚間7時取得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協助套圖,框列1801戶名單,並緊急協調國軍與地方公所展開強制撤離。隔日上午林保署發佈紅色警戒,預警堰塞湖24小時內可能潰堤,縣府、鄉公所與國軍全面執行撤離。
到了9月22日中午,地方呈報撤離進度,光復鄉1781戶、實居6772人,其中僅120人進入安置所,1307人依親避難,5345人採取「垂直避難」留在自家二樓或較高樓層避災。鳳林鎮與萬榮鄉合計影響56戶、71人。整體1837戶、實居6843人受到影響。
花蓮縣消防局長吳兆遠回憶,21日晚間6時與內政部開會時,才驚覺撤離人數暴增13倍。他說「從600人變8千人,實在太突然,大家都很訝異,也根本沒有那麼多收容所」在討論中,中央提出「垂直避難」的做法,這也是花蓮第一次在重大災害前採這種避難模式。
吳兆遠坦言,中央委託的兩個學術團隊給出的模擬資訊落差太大,導致決策時間被壓縮。他說,陽明交大的模擬範圍較小,後來臺大團隊的模擬才比較接近實際狀況,「但真的是來得太晚」。
吳兆遠說明,中央預估洪水深度時,僅模擬水面高度,未考量大量泥砂的衝擊,最嚴重的地方水淹100公分,中間50公分,再輕微一點是30公分,內政部長劉世芳還形容就像「溪水流過家裡」,但實際上洪水夾帶泥砂,衝擊力遠超預期。
縣府指出,9月23日下午2時發生第一波潰堤,3時30分再度潰決,壩頂下切達80公尺,衝擊嚴重程度仍高於專家預估。許多地區民宅被泥流掩埋、道路中斷,部分住戶雖採垂直避難仍受困,顯示預警與撤離決策均明顯延誤。
對於外界質疑地方反應不及,光復鄉公所迴應,9月21日就開始撤離,但公所人力不足,且多數居民認爲堰塞湖穩定已久,也無立即風險,當時未能全部強制撤離。
光復鄉長林清水說,9月22日堰塞湖發佈紅色警戒,當天舊召開協調會議與村長會議,也緊急發佈細胞簡訊,直到23日事發當天都還在撤離,但這次真的影響範圍太大,「百年沒遇過」,且垂直避難也很難確認居民有沒有都待在二樓,有可能下樓拿東西,或是跑出門未避難。
鄉公所認爲,若中央能更早提供一致的評估數據與明確撤離指示,地方就能提早部署車輛、準備收容所,否則真的來不及動員。
花蓮光復鄉佛祖街還有部分房屋周邊都是砂土,仍待清理。記者王思慧/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