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滿足AI用電需求?環團警告延役恐加劇核廢風險

AI產業蓬勃發展推升用電需求,外界關心能否仰賴核能滿足需求,環團認爲,推動老舊的核電延役及未來極不確定的新核能技術,只會加劇核廢料問題與核災污染等重大風險。(綠盟提供/蔡佩珈臺北傳真)

AI產業蓬勃發展推升用電需求,外界關心能否仰賴核能滿足需求,環團認爲,推動老舊的核電延役及未來極不確定的新核能技術,只會加劇核廢料問題與核災污染等重大風險,並推估按照政府規畫,光電及離岸風力間測可提供Amazon、Google等資料中心所需全再生能源電力,當下應加速AI用電需求管理,並要求建設資料中心時提供能源使用計劃。

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經濟部對AI用電量的預測大幅高於國際估算,若臺灣按照規畫完成光電與離岸風力發電建設,便能爲Amazon、Google及Nvidia等資料中心提供所需的全再生能源電力,當下最重要的是加快對AI用電需求的管理,並要求資料中心在設立時提供能源使用計劃,採取最佳能效設計,並履行再生能源承諾。

他也強調,根據官方預測,2050年臺灣總髮電量將增長至5700億度,如果核能佔比達30%,代表臺灣不僅每5年就要新增1座芬蘭花了18年才蓋好1座的歐洲壓水式反應爐,2035年後每年更需新增2座小型核能反應爐,考量新增核電的價值調整均化發電成本高居不下,及國際核電延役的均化成本逼近每度4元,可行性極低,也將面臨嚴重挑戰。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公共政策暨全球事務學院博士拉瑪納提到,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和先進核能技術受到許多期待,但建設成本與所需時間不遜於傳統大型反應爐,且因爲規模較小,單位發電量反而產生更多核廢料。

拉瑪納指出,2024年底微軟、亞馬遜、谷歌等科技業者簽署SMR或核電的購電投資協定,背後目的是公關用途,實際投資金額非常少,且核電會蓋在一般居民的住家附近,或是比較貧窮而難以拒絕開發的社區,大家應思考這之中的不平等。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特聘教授林敏聰則說,核一、核二廠址發生任何意外,其距離臺北市僅30多公里,對整個國家民生、經濟衝擊的程度和範圍將遠大於美國、日本等其他國家,即便此類意外發生的機率極低,一旦發生所將造成損害卻非常高,臺灣的條件並不允許冒如此的風險。

他表示,國內「返核」倡議未正面回答幾十年來已不斷問過的問題,核廢料貯存即爲一例,以臺灣的地質條件,究竟要如何找到適合作深層掩埋的場址?即便找到了又要如何透過民主、公正的程序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在臺灣既有的核廢料都未有解方的情況下,又能如何開發新的核能機組、製造更多的核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