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全面關閉會員店業務,曾對標山姆第二增長曲線戰略終結
來源:賽博AI實驗室
本文基於以下微博話題的智搜結果生成
盒馬全面關閉會員店業務,標誌着其曾對標Costco和山姆的“第二增長曲線”戰略正式終結。這一決策涉及多重因素,以下是核心信息整理及行業影響分析:
⚡️ 關店核心時間線與背景
全部門店關閉進程
2025年7月31日:北京世界之花店、蘇州相城店、南京燕子磯店同步停業。
2025年8月31日:全國最後一家上海森蘭店確認停業,會員店業態徹底退出。
關店前兆:2024年已關閉上海3家門店,全國門店從10家縮減至5家。
關店直接動因
戰略收縮:母公司阿里巴巴全面收縮零售版圖,同步出售高鑫零售、銀泰百貨等資產。
聚焦主業:新任CEO嚴筱磊(2024年接替侯毅)調整戰略,資源集中於兩大核心業態——盒馬鮮生(計劃2025年新增100家)和盒馬NB(鄰里業務),主打高性價比社區店。
盈利壓力:2025財年盒馬首次實現全年盈利(GMV 750億元),會員店長期虧損拖累整體業績。
❌ 會員店模式的四大潰敗根源
定位模糊,成本失控
既對標山姆/Costco的高端會員制,又嘗試低價策略,導致成本與體驗失衡。北京建國路店因CBD高租金(15元/㎡/天)與大包裝商品矛盾,開業7個月即關停。
年費爭議:黃金會員258元/年、鑽石會員658元/年,但消費者吐槽“會員價反比普通店貴”,例如同款牛奶會員店單價高出6元。
商品同質化嚴重
自有品牌“盒馬MAX”與普通門店商品供應鏈重疊,如肉脯夾心海苔卷、有機花生米等均爲同廠生產,差異化不足。
爆品缺失:未能打造類似山姆瑞士捲、Costco烤雞的獨家招牌商品,陷入“品類雷同、價格無優勢”困局。
供應鏈成熟度不足
會員店核心在於差異化高性價比商品,但盒馬在選品、品控、成本控制上不及國際巨頭。對比山姆深耕中國30年的供應鏈體系,盒馬僅用5年難以突破。
與中國消費習慣錯配
大包裝商品不符合中國家庭小型化需求,消費者更傾向“小份量、近場即時配送”。山姆代購分裝現象已暴露該矛盾,盒馬未能針對性調整。
服務落差:山姆支持2小時極速達,盒馬會員店需湊單滿199元免運費,體驗滯後。
用戶影響與替代方案
會員權益處理:
已開通會員可按剩餘天數退款(例如剩餘3個月退83元)。
權益平移至線上:保留“雲享會”服務,會員可線上購買800餘款MAX商品,享49元免郵。
淘寶88VIP聯動:免費領90天會員或88元開通年卡(原價258元)。
消費替代建議:
倉儲式購物轉向山姆/Costco(需評估距離與會費成本)。
日常需求通過盒馬鮮生/NB店滿足,其供應鏈升級後商品品質與會員店趨同。
行業啓示與盒馬未來方向
本土會員店模式的反思
盲目對標國際巨頭導致“重規模、輕效率”,盒馬關店是零售業從擴張轉向精細化運營的標誌。
山姆的成功基於30年本土化沉澱(如2016年會員費漲價篩選精準客羣),非短期可複製。
盒馬的核心突圍路徑
強化生鮮優勢:依託9年生鮮供應鏈基礎,優化品控(此前活青蛙、黴變食品事件暴露隱患)。
下沉市場爭奪:盒馬NB以低價策略滲透三四線城市,直面美團買菜、京東七鮮的即時配送競爭。
業態互補:盒馬鮮生覆蓋3公里生活圈,NB店深入社區,形成“大店+小店”網格化佈局。
關鍵總結
盒馬剝離會員店本質是本土零售從“規模幻覺”到“效率優先”的清醒轉身。放棄對標巨頭的執念,迴歸生鮮本質與社區滲透,或是更務實的生存之道。其能否在即時零售紅海中突圍,取決於供應鏈深化與下沉市場的精細化運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