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重回增長,萬物雲“第二曲線”初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吳抒穎 武漢報道

萬物雲2025年的業績發佈會選擇在武漢舉行。這是萬物雲上市以來,首次將業績發佈會“搬”到深圳以外的城市。

選擇在武漢這座城市對外公佈業績,是因爲這裡是萬物雲的“第二總部”,坐擁萬物雲的數字運營中心、財務共享中心和人事共享中心。萬物雲的數字運營中心通過雲計算、大數據、AIoT等數字技術,結合萬科物業多年在空間(社區、商寫、城市)運營的實踐,覆蓋萬物雲在全國超過5000個在管項目和1000萬以上客戶。

萬物雲管理層對投資者展示“第二總部”的緣由正在於此。

過去幾年,受到房地產市場承壓以及關聯方發展瓶頸的多重影響,萬物雲業績持續下行。直至今年上半年的這個報告期,萬物雲才終於看到了“拐點”的到來:在AI方面的投入帶來了提質增效,以及科技賦能帶動新業務的增長,乃至關聯方風險持續出清等各方面因素交疊,萬物雲業績重回增長。

報告期內,萬物雲實現營收181.4億元,同比增長3.1%,核心淨利潤同比增長10.8%至13.2億元。截至報告期末,萬物雲現金資產達114.6億元,經營性現金流同比增加20.5億元。萬物雲董事長朱保全在業績會上預判,如果找到了自身的發展之路,從今年開始物業行業在收益上將會進入反彈的階段。

輕裝再出發

去年以來,萬物雲一個最重要的基本工作,就是減少與關聯方的交易規模。2022年至2024年,萬物雲持續關連交易佔整體收入比例分別爲16.0%、13.5%、9.5%;今年上半年,這一比例進一步下降至6.5%。

朱保全在業績會上分析稱,“目前排名靠前的物業企業,與母公司之間或多或少都有關聯交易,當關聯交易的比例降到一定底部時,靠獨立業務獲得的收益增量將會大於關聯交易帶來的毛利下滑。”

朱保全表示,萬物雲主動壓縮了開發商業務,使得開發商關聯業務收入佔比降至6.5%,而循環型業務收入同比增長9.5%,其增幅與開發商業務降幅之間的“剪刀差”開始呈現。

至此,萬物雲與關聯方之間的關聯交易已經基本出清。去年以來,萬物雲也通過以資抵債的方式承接了關聯方的部分資產,但隨之而來的是,萬物雲也因此囤積了部分“低效”資產,這部分資產在未來如何變現,也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所在。

萬物雲副總經理葉菲透露,萬物雲於2025年3月成立了“驚蟄”專項工作組,以專業隊伍來解決去化抵債資產問題。目前,萬物雲整體經營狀況良好,流動比率爲1.18,處於健康水平,現金流穩健且現金餘額充足,這讓公司能夠以時間換空間,穩妥消化這些資產。

針對不同資產類型,萬物雲制定了差異化策略:對於銷售型資產,重點把控銷售價格與獲取成本的關係,在整體損益≥0的原則下,儘可能實現應賣盡賣,持有期間注重盤活經營以提升價值。

在完成與關聯方的“交割”以後,萬物雲管理層預期未來的業務增速會進一步加快。

萬物雲財務負責人王緒斌表示,基於今年中期報告3.1%的營收增長與10.8%的核心淨利潤增長,預計這兩項指標2025年全年增速會進一步擴大。而業績達成的核心路徑在於通過彈性定價等帶來的物業底盤的內生增長,新業務新能力價值釋放,投資驅動業務增長,以及AI帶來的降本增效等。

科技的能量

在萬物雲今年上半年的業績構成中,物業及設施管理服務業務的增長是相對亮眼的部分。報告期內,萬物雲物業及設施管理服務業務毛利率同比增加0.5個百分點,新增飽和收入12.50億元,新獲取10個超高層項目。

萬物雲的物業及設施管理服務業務,指的是向非住宅業態提供物業管理服務,包括辦公樓、商場、醫院等公共設施的物業管理,通過標準化、數字化管理提升運營效率。通過科技賦能的方式,萬物雲拓展了服務的邊界。

以企業遠程運營服務爲例,這是包括人事共享、財務共享、IT共享服務及靈活用工、員工福利平臺在內的業務領域,今年上半年實現收入與毛利潤雙雙提升,其中收入達6.19億元,同比增長14.1%,毛利潤上半年達到2.07億元,同比增長20.2%。

朱保全在業績會上介紹稱,通過武漢的遠程指揮調度中心,萬物雲可以爲客戶提供遠程共享服務,使用萬物雲能夠集中管控全國範圍內的所有項目,實現跨區域的遠程指揮和資源調度。“這是萬物雲提升管理效率、加快響應速度、優化服務質量的核心能力之一。”

在科技賦能領域,萬物雲仍在持續。今年年初,萬物雲提出H類真人、R類機器人、A類智能體的三類員工協作模式。經過半年多AI應用建設,各類AI智能體已在萬物雲內部紛紛涌現。今年7月,首批6名AI員工完成轉正答辯正式上崗。同時,萬物雲GC平臺也升級2.0版本,實現多種RAG與MCP升級,以及多AI agent員工協作。

雖然AI已經成爲物業服務的“標配”,但市場對此的共識尚未完全形成,仍需要物業公司與業主方之間通過互動溝通,形成默契。朱保全解釋道,儘管很多物業企業都踊躍應用無人機、機器人等AI技術,但客戶有時更願意選擇人工服務。他指出,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應用問題,而是如何與業主達成共識的間接推進過程。不過,物業企業可以在自身內部管理層面,快速推動AI技術的落地。

同時,朱保全也提醒,“儘管AI已經成爲時代答案,但企業仍需清醒地意識到,業務側的應用AI不能一廂情願,必須與客戶需求、服務感知相結合;也不能陷入技術自嗨,必須積極與行業、學界交流。企業在內部技術應用上擁有決定權,也更適合作爲全面AI變革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