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雅爾達會議80週年(李宗倫)

雅爾達會議的三巨頭:左起邱吉爾、羅斯福和史達林。(圖/維基百科由 Photograph from the Army Signal Corps Collection in 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俄烏戰爭引發的一系列世界各地的地緣衝突和戰爭,打破了維持了七十多年雅爾達體系,導致世界大亂,戰火頻燃。雅爾達會議催生的聯合國憲章也被人當成廢紙,任意「粉碎」。當前的世界亂局這是二戰之後的又一次地域和財富的「再分配」。保證了世界七十幾年和平的「雅爾達體系」已經死亡,聯合國也面臨極限挑戰,瀕臨名存實亡。世界已經失控,急需一個有權威性的,全世界認同的新國際秩序的誕生。

「雅爾達體系」是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大陣營達成的一項可以載入史冊的世界秩序。

「雅爾達決議」是對法西斯德國「去軍事化,去納粹化」,使德國成爲永遠無法再次破壞世界和平的國家。

「雅爾達協議」是美、英、蘇三國領導人明智的妥協,劃分各自勢力範圍的契約。

「雅爾達會議」是美蘇關係史的一個重大節點,是聯合國建立的基礎。

「雅爾達精神」是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和平共處之道。

我每年夏天都要去克里米亞度假,有時一年要去2-3次。每次必去雅爾達會議舊址—裡瓦幾亞宮,都會感受到當年美英蘇三國領導人遺留下來的濃重的資訊,甚至可以嗅到當年的邱吉爾的雪茄和史達林的菸斗與羅斯福的紙菸的混合氣味。俄烏戰爭發生後,再沒有去過。不知這座白色大理石宮殿裡80年前的氣息是否還是那麼濃烈?

一、時代背景

1930年代,蘇聯試圖建立一個國際聯盟來對抗納粹主義,但沒有得到西方國家認可和支持。當時英國和法國與法西斯德國締結了國際條約,並於 1938 年在慕尼克「綏靖」了德國分裂捷克、斯洛伐克的計劃。但在1939年蘇德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後,蘇聯與美、西方國家之間的關係一下緊張起來。到了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後,莫斯科、倫敦和華盛頓之間的關係又迅速升溫,但是其熱度還沒有到達使盟軍同意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程度。

直到 1943 年夏天,蘇聯成功進行了號稱「坦克上刺刀」的庫爾斯克大會戰並取得勝利後,英國和美國之間才恢復了關於在歐洲大西洋沿岸登陸的必要性的談判。1943年底的德黑蘭會議就這個問題做出了根本性決定:諾曼地登陸。

1945年初,德國失敗的前景變得非常明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負已定。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美、英、蘇,戰勝了法西斯軸心國德、日、義。於是社會主義的蘇聯和資本主義的美、英,失去了共同的敵人,從暫時的盟友,馬上成了兩大陣營的敵對國。美英盟軍和蘇聯都認爲有必要立即確定戰爭結束後國際舞臺上的遊戲規則,劃分勢力範圍,爲即將到來的對抗築好地緣壁壘。這就是雅爾達會議的背景。

二、會址的選擇

會議在哪裡開,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領導人長期以來無法就會議地點達成一致。邱吉爾向史達林提議在蘇格蘭舉行會議 。這是一箇中立的地方,與美蘇領土邊界等距,不偏不倚。

美國也提出阿拉斯加、馬爾他、雅典、開羅、羅馬等地作爲備選。然而,約瑟夫•史達林堅決反對,堅持要求在蘇聯境內召開會議。他以標準方式迴應了這種建議:「我很高興會議的召開,但我不打算在衛國戰爭最重要的時刻離開蘇聯領土」。同時,還有一個原因,史達林希望外國代表團能夠親眼看到德國法西斯在蘇聯的國土上的毀滅性破壞以及他們對蘇聯人民造成的損害。但拒絕的方式是幽默的,史達林笑道:他不喜歡霧(對倫敦的拒絕),也不想在一個男人穿裙子的國家(蘇格蘭)解決重要問題。

美英最終做出讓步,會址選定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達!這是蘇聯克里米亞半島海濱一座美麗的城市。在雅爾達有一座美麗的宮殿--「裡瓦幾亞宮」。1945年2月4-11日,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國家元首就在這裡舉行了舉世矚目的「雅爾達會議」。

蘇聯的代表是人民委員會主席,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兼國防委員會主席,約瑟夫• 維薩里昂諾維奇• 史達林,美國的代表是總統佛蘭克林• 德拉諾• 羅斯福 ,英國的代表是首相溫斯頓• 邱吉爾。這三位政治家都展現了爲世界的和平而妥協的能力。同盟國的外交部長,高級參謀和顧問也參加了會議。

三、蘇聯的努力

1944年5月剛剛解放的克里米亞,滿目瘡痍,這座城市在德軍佔領期間遭到嚴重破壞,被摧毀得面目全非,以至於有時無法確定街道的方向。94%的住房,所有工業企業,供水,污水處理和發電廠都被摧毀。據專家介紹,塞瓦斯托波爾每平方米的土地上都落有一噸半的炸彈。市內只有6座建築歪歪斜斜勉強站立,其他的建築都化爲碎磚瓦礫。

雅爾達會議的籌備工作必須在不到兩個月的期限內完成。在蘇聯內務委員部的領導下,數千名工人搶修了被納粹破壞和掠奪的克里米亞的宮殿。在最短時間內,將會議所需的一切物資運送到克里米亞。大約 1500 輛貨車穿梭其間,運載着必要的建築材料、傢俱、機械和設備。2500名工人被派往談判的主要地點裡瓦幾亞宮。蘇聯爲了使舉行峰會不僅成爲可能,而且儘可能一切成爲最舒適的,可謂用盡一切人力物力。史達林想向盟軍展示蘇聯戰後恢復的能力和速度。傢俱和室內裝飾品,包括地毯、紡織品、牆紙、餐具和戰時短缺的昂貴食品,通過火車從莫斯科運往克里米亞(法西斯侵略者拿走了所有東西,包括銅門把手)。蘇聯爲了這次會議,一切細節都被考慮到了。甚至羅斯福的公寓也裝飾着他最喜歡的顏色——天藍色。雙方的代表都參與了對會議場所的最終驗收。

來自美國的專家還是認爲,浴室裡的油漆色調與海景不相配,於是蘇聯方面嘗試了 7 種顏色,直到找到合適的一種。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蘇聯的行政動員能力和蘇聯工人階級的高度覺悟,這一切在歐美是不可想像的。而這一切的安排,不僅證明了在蘇聯境內舉行會議的正確性,也會使東道主在談判中增加一些籌碼。

儘管當時的前線已經遠離克里米亞,但還是制定了最嚴格的安全措施。在30公里半徑內,當地居民都被轉移,所有德國戰俘也都被帶走。代表團及其居住地的保護是由特殊的航空和炮兵掩護小組進行的。在黑海南部海岸,建立了一個由蘇聯黑海艦隊和美國和英國的軍艦組成的三層軍艦環,由於該半島仍在德國轟炸機的射程之內,因此黑海艦隊海軍航空兵司令部分配了160架戰鬥機來抵禦空襲。

在代表團下榻的三座宮殿中的每一座周圍都建立了兩個安保環鏈,夜間還增加第三道。它包括帶有警犬的邊防部隊軍事人員。爲了方便所有代表團的生活和工作,在會議地區建立了通信設施,派懂英語的電話接線員爲英美代表團工作,他們可以爲世界任何地方提供長途和國際通信。

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部隊的幾個團參與了會議的保安,該部門的業務僱員,旨在識別間諜和破壞者。裡瓦幾亞宮周圍的公園被四米高的圍欄包圍,爲會議服務的工作人員的行動是獲得特別許可的。

美國代表團被安排在裡瓦幾亞宮,這裡也是會議的主會場。羅斯福坐輪椅行動不便,所以羅斯福的辦公室和臥室都緊挨會議大廳,所有的門檻都去除,以便輪椅可以通行無阻。

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起初對在雅爾達舉行國際會議大發牢騷:這裡一片廢墟,山路也不安全,霍亂猖獗,蝨子到處都是。他說:「我將用足夠的威士卡和一箱防塵香皂生存。」

其實這個嬌貴的英國貴族還真的很想去克里米亞,他的祖父馬爾堡公爵作爲英國騎士軍團的一員,於 1854 年克里米亞戰爭期間,在克里米亞的巴拉克拉瓦山谷戰死。他要親自到那裡祭掃包括他爺爺在內的英國騎士軍團的墓。據說這些騎著白馬,身着華麗軍服的英國騎士們,全部葬身在這片號稱「死亡谷」的巴拉克拉瓦山谷。雅爾達會議結束後,邱吉爾和他的女兒莎拉立即前往拜謁克里米亞戰爭英軍陣亡將士紀念碑。這場戰爭,英法聯軍大敗俄軍,而邱吉爾的爺爺卻長眠地下。也許,在邱吉爾這位鐵血首相身上有爲國捐軀的血脈遺傳吧?

四、雅爾達會議解決了什麼問題:

在雅爾達會議期間,盟國需要討論幾個戰略問題。最重要的是關於德國投降的條件及其戰後結構。在會談中,反法西斯聯盟成員國的領導人決定,他們的共同目標是「摧毀德國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並保證德國永遠無法再次破壞整個世界的和平」。爲此,計劃使戰敗的德國去軍事化,去納粹化,並將改造爲愛好和平的國家。

盟軍同意德國戰爭賠款,其中一半將歸蘇聯所有,因爲蘇聯在納粹德國的戰爭中遭受的損失最大。這是英美毫無爭議的妥協。

反法西斯聯盟的領導人在雅爾達簽署了《關於解放歐洲的聯合宣言》,該宣言規定在德國佔領的國家中消滅納粹政權,並在大選的基礎上建立民主制度。三國開始爲自己劃分勢力範圍,爲立即到來的對抗築好地緣壁壘。歐洲的勢力範圍劃的很清楚,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的東部,德國的尼爾斯堡(現在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摩爾達維亞,劃歸蘇聯,德國一分爲二,柏林分爲東西,中間水泥牆高築。

雅爾達會議的一個最重要的決定是建立一個擁有最廣泛權力的新國際組織,即未來的聯合國。自那時起,聯合國安理會一致決策的原則使世界能夠避免全球衝突。此後,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和中國五個常任理事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同時還決定在聯合國爲蘇聯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提供單獨的席位,因爲這是納粹德國佔領後,受害最大的加盟共和國。

在雅爾達會談期間,史達林同意盟國請蘇聯進入太平洋戰區的對日軍事行動。亞太地區戰爭的局勢沒有在雅爾達會議上公開正式討論,因爲蘇聯與日本之間有「中立條約」。關於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作戰的協議是在美蘇政府首腦之間的秘密談判中達成的,並於2月11簽署。該協議規定蘇聯在德國投降和歐洲戰爭結束後2-3個月後進入對日作戰。

作爲蘇聯軍隊參與對日作戰的交換條件,美國和英國向史達林做了重大讓步。該協議特別指出,戰爭結束時,俄國在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丟失的千島羣島和南薩哈林島及所有鄰近島嶼被重新劃歸到蘇聯。

將恢復亞瑟港(旅順港)作爲蘇聯海軍基地的租約,大連商業港口將國際化,確保蘇聯的最大利益。中東鐵路,南滿鐵路將成爲蘇、中共同所有並聯合運營。

還有一項重要的協議,那就是承認外蒙獨立!根據雅爾達密約,外蒙古將成爲一個獨立的國家。中國作爲二戰的「戰勝國」,戰後卻痛失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版圖從此由「海棠葉」變成了「大公雞」。

在羅斯福的辦公室裡,中國北部的15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作爲美蘇交易而脫離中國,成了「蒙古人民共和國」。

雅爾達會議舉行期間,蘇聯軍隊已經到達德國邊境。雅爾達協議成爲蘇聯外交的巔峰之作。直至俄烏戰爭前,世界還生活在「雅爾達-波茨坦」的「和平」中。美、英、蘇在雅爾達就戰後世界秩序達成了協定,決定在戰後歐洲劃分勢力範圍。美、英、蘇的領導人就最終戰勝納粹德國後的世界格局和樣態達成了一致,三方都不同程度的妥協、讓步。

「妥協」是外交的最高境界,談判是解決衝突的唯一辦法。蘇聯資深外交家葛羅米柯有句名言:「十年的談判,好於一天的戰爭」。雅爾達會議期間,美英蘇「三巨頭」都是「妥協」大師。在許多問題上,蘇聯對美國和英國的讓步甚至大於他們對蘇聯的讓步。1945 年 2 月 27 日,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在下議院發表演講時說:「我不知道有任何其他政府會像蘇俄政府那樣堅定不移地履行其義務,有時甚至損害自身利益」。美國總統羅斯福在雅爾達會議後說:「如果我能走路,那麼我會到達俄羅斯的聖地——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塞瓦斯托波爾,我會跪下親吻這片聖地......」

美、英和蘇聯是意識形態截然對立的國家,但最終簽訂了舉世聞名的雅爾達協定。

五、雅爾達會議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雅爾達會議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這是世界兩大陣營「妥協」的結果。它決定了歐洲甚至整個世界的命運,決定了二戰後世界秩序,劃分了「戰勝國」在歐洲的勢力範圍。雅爾達協議被認爲是建立「兩極地緣政治體系」的起點。這是一次使未來的幾十年世界免受新的全球衝突而載入史冊的會議。雅爾達會議的主要精神是,世界大國之間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他們的領導人必須能夠通過談判,妥協達成一種共識和平衡。就像史達林、羅斯福和邱吉爾在1945 年所做的那樣。在「三巨頭」的雅爾達會議上,制定了戰後世界的主要參數和最大公約數,其中許多參數仍然使簡化國際關係成爲可能;在雅爾達會議上,決定組建紐倫堡法庭審判納粹戰犯並建立聯合國;誕生於克里米亞的「雅爾達體系」使人類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戰。

雅爾達會議催生的聯合國,其憲章的107條明確指出,凡是二戰中戰敗的國家,(德、日、意),倘若戰後有發動戰爭的行動或者有苗頭,作爲五大常任理事國的任何一國,均有權直接對其採取軍事行動。而且該條款並未限制使用核武器。現在二戰兩個主要戰敗國都在企圖通過俄烏戰爭大肆發展軍事力量,尤其是日本。如果世界還承認有個聯合國,那麼5個常任理事國就要以世界和平爲第一考量,重塑新雅爾達協議,防止新納粹和軍國主義死灰復燃。雅爾達開發的一些機制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仍然有效。「雅爾達國際體系」幾乎一直存在到20世紀末,人類一直按照這個秩序生活。沒有人想出更好的世界大國的相處方式。

1968年,蘇聯在向捷克斯洛伐克派遣軍隊之前,布里茲涅夫打電話給美國總統詹森:

「你承認雅爾達協議嗎?」

「絕對承認」詹森回答說。

「那麼明天我們將向捷克斯洛伐克派遣軍隊!」勃列日涅夫說。

於是,詹森向勃列日涅夫保證:「這是你的權利,美國不會干涉」。

這就是雅爾達協議的制約力。

八十年過去了,時代變了。今天正在進行的俄烏戰爭,是兩個核大國之間的對抗,是美蘇「冷戰」的繼續。儘管美國沒有親自下場,美國也沒有對俄宣戰,只是聯合北約和烏克蘭「削弱俄羅斯」,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戰爭是「美俄之戰」的認同。這場戰爭是在聯合國的兩個常任理事國之間進行的。最終要以美、俄之間談判結束。這場戰爭不會有贏家。二戰的「戰勝國」和「戰敗國」的局面不會重演。戰爭的實質是美、英、蘇「雅爾達協議」保持了半個多世紀的平衡與和平被打破,聯合國憲章被破壞,世界兩個核武器最多的國家由「冷戰」轉向「熱戰」,再不制止,一定會發展爲」核戰」!這絕不是聳人聽聞的預言。

地球的土地和資源就那麼多,不夠日益膨脹的人口平均享用,所以強者要消滅弱者,搶奪土地,掠奪資源,甚至消滅人口。儘管「政治家」把自己包裝成「正義戰勝邪惡」,「民主戰勝專制」的人類大救星,他們晚上躺在牀上恐怕連他們自己都不會相信白天的鬼話。現在的戰爭沒有「正義」,「非正義」,只有利益的爭奪和地域的擴張。雙方都有極爲充分的理由,爲自己的行爲找到道德的制高點。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誰贏誰輸,就要看誰的實力強,拳頭硬,意志堅。由俄烏戰爭引發的世界各地的戰爭,實質上是二戰後的地域財富的再分配。大國之間,最終必將要通過妥協,談判劃分新的勢力範圍,達到新的平衡。

美國和歐洲不要幻想從軍事上打敗俄國,俄國也不可能在軍事上打敗美國,川普宣佈暫停一切對外援助後,儘管歐洲表示要脫離美國直接與俄羅斯對抗,這種歐洲人的熱情固然可嘉,但事實證明歐洲的政治家有點高估了自己對付一個核大國的實力。世界上的主要大國,從意識形態和國家制度方面,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顛覆不了、取代不了誰,所以,既然誰也贏不了,只有找到一條共生共存之道。所以「雅爾達模式」將是最佳選擇,早一天停火,可以避免無數素不相識東斯拉夫青年,爲那幾個相識已久的老政客毫無價值的獻出年輕的生命。停火是硬道理,是當務之急。

可惜現在美國沒有羅斯福,英國沒有邱吉爾。美西方沒有他們前輩的格局,政治眼光和胸懷,不懂得妥協共存之道。高估自己,企圖把一個核大國置於死地。歐洲也沒了梅克爾,一幫不成熟的「政治家」,做着徹底打垮俄羅斯的美夢。一個核大國的核武器平時是用於威懾,到沒有辦法挽回失敗時,就會以「同歸於盡」相威脅,逼迫對手談判。俄羅斯和烏克蘭本是同文同種,骨肉兄弟。烏克蘭當局公然否定二戰歷史,奉納粹爲「國父」。搗毀了反法西斯戰爭英雄的紀念碑。俄烏戰爭讓無數俄羅斯,烏克蘭青年付出了生命,他們哪一個的生命都比這些七老八十的政客更值錢!兄弟鬩於牆,是東斯拉夫人的大悲劇。

普丁說:如果當年川普連任,俄烏戰爭就不會發生。這也許是真的。如果戰爭之初,要不是俄羅斯爲了談判被烏克蘭「涮」的團團轉,那麼烏東四州現在還是烏克蘭的,談判的邊界還會在克里米亞。立刻停戰,越快越好,再拖先去,只有日復一日的消耗,對雙方都不利。這場沒有贏家的戰爭、誰也戰勝不了誰,共存纔是人間正道。

今天,在俄羅斯與西方關係急劇惡化的時候,雙方的「陣營」也在逐漸形成,世界需要一個「新雅爾達」會議。然而,除了客觀的歷史和政治先決條件外,「新雅爾達」體系的形成將面臨巨大挑戰:今天的聯合國還是1945年的聯合國嗎?戰爭背後的操縱者允許和平的實現嗎?

世界需要和平,世界大戰需要制止,核戰爭更不允許發生。死亡的「雅爾達精神」需要新生,新的「雅爾達會議」是止戰,和談的唯一途徑。

如果會址還是選擇在俄烏爭議領土--克里米亞的雅爾達,那將是我們全人類的「福音」。裡瓦幾亞宮,你能爲世界和平再做一次貢獻嗎?讓那些拱火澆油,爲戰爭機器上發條的魔鬼政客下地獄吧,爲和平祈禱!

(作者爲莫斯科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主席)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