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俄羅斯人與美國:十年的談判,勝過一天的戰爭(李宗倫)

葛羅米柯是美蘇關係史上一個繞不過去的極爲重要的人物。他接受了史達林的指示:「與美國建立良好的關係」。從此他一生致力於與西方的和解,他的談判藝術令西方折服。(圖/維基百科)

「妥協」是外交的最高境界,「談判」是解決衝突的最好的方式

一、葛羅米柯的座右銘:「十年的談判,勝過一天的戰爭」

俄烏戰爭打了3年,美俄兩個核大國經過反覆較量和博弈之後,殘酷的事實再一次證明了戰爭結局的鐵律:只有「妥協」和「談判」纔是解決俄烏戰爭的唯一途徑。你以爲川普不想打垮俄羅斯,事實證明是真打不垮,所以才提出以談判結束戰爭,這是最明智最實際的解決辦法。過去的70幾年,在「雅爾達協定」的框架下美、蘇做到了。一次次化解危機,避免了世界戰爭的爆發。這次也應該能做到,而且必須要做到。一個國家的總統很重要,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普丁總統代表了俄羅斯的主流民意,但國策的對外門面──外交部長,也是可以創造性的發揮以達到既定目標。其實,俄羅斯是一個善於談判的國家,剛剛獲得國家最高榮譽勳章「聖•安德列勳章」的俄羅斯現任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就是一個執行俄羅斯對外政策「得力」的肱骨老臣。但今天要說的是,美俄關係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前蘇聯的外交部長安德列•安德列耶維奇•葛羅米柯。

葛羅米柯是美蘇關係史上一個繞不過去的極爲重要的人物。他接受了史達林的指示:「與美國建立良好的關係」。從此他一生致力於與西方的和解,他的談判藝術令西方折服。他是第一個提出蘇聯加入北約的人(1954年)。葛羅米柯是冷戰期間與美國「談判」和「和解」的大師。他的外交座右銘,到現在也不過時:「十年的談判,勝過一天的戰爭」。正是這句話,使他多次在美蘇冷戰高峰期撲滅世界危機的戰火。在西方,他因在談判中的睿智、毅力,執着和堅持,多次使用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權,化解了許多戰爭邊緣的危機,而被暱稱爲「不」先生。在當今,世界各地烽煙四起,戰禍八方,更需要有膽有識的政治家,外交家的出現,休戰於即刻,止戰於未燃。

在莫斯科新處女公墓,有一處墓碑造型奇特的墓地,這裡安葬着被稱爲蘇聯「外交第一人」的安德列•安德列耶維奇•葛羅米柯。墓碑的上方,是葛羅米柯臉部的造型,一凸一凹,一陰一陽。作者可能要表達這樣一種含義,作爲資深外交官都會有變臉的本領,只要能達到目的,不斷的變化自己的態度,或陰或陽,或硬或軟,或急或緩,提出最高的要求,保住最基本的利益。葛羅米柯擔任蘇聯外交部長28年,比蘇聯和俄羅斯聯邦歷史上任何外交部長任期都長。他直接參與解決柏林和加勒比海危機,與西方緩和,享有蘇聯「一號外交官」的美譽。從史達林到戈巴契夫,從羅斯福到小布希,葛羅米柯與美國打了一輩子交道。經歷了二戰到冷戰直到蘇聯解體的全過程。

二、葛羅米柯一生致力於與西方和解

葛羅米柯成爲外交官是一個偶然的機遇。1939年,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部發生了重大人事變動,外交人民委員馬克沁•利特維諾夫被解職,他手下的一班人馬也隨之離開了該部門。身高1米85,懂英語,來自農村,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安德列•葛羅米柯引起了蘇聯領導層的注意。蘇聯負責外交事務的最高領導人莫洛托夫這樣評價葛羅米柯:「年輕,沒有經驗,但誠實。」

「誠實」的葛羅米柯的職業生涯發展迅速──不到30歲就成爲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部美洲司的負責人。不久,葛羅米柯被史達林召見,葛羅米柯給這史達林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並親自將「與美國建立良好關係」的重大任務交給他。隨後史達林決定任命他擔任蘇聯駐美國大使館的顧問。當時葛羅米柯英語知識不足以成爲一名外交官,史達林建議他去新教教堂練習英語,規範發音。按照史達林的建議,葛羅米柯的英語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

1943年,葛羅米柯被任命爲蘇聯駐美國特命全權大使,同時被任命爲駐古巴大使。這一時期他的主要任務是加強反希特勒法西斯聯盟,說服西方國家開闢第二條戰線。葛羅米柯與美國總統佛蘭克林•羅斯福關係良好。葛羅米柯在籌備德黑蘭、雅爾達和波茨坦三次重大的國際會議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位外交官代表蘇聯簽署了《聯合國憲章》,成爲蘇聯駐該國際組織的第一位代表。

從1946年到1948年,葛羅米柯是蘇聯常駐聯合國安理會代表。葛羅米柯也是第一位擔任這一職務的蘇聯外交官。然後擔任了22屆聯合國大會蘇聯代表團團長。他是雅爾達協定的忠實執行者,與美國及其北約夥伴建立和平關係的支援者與踐行者。

他曾就美蘇裁軍問題提出了100多項倡議。在他的直接參與下,締結了旨在限制軍備的國際協定。1963年,他發起簽署了《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五年後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72年簽署了《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次年又簽署了《防止核戰爭條約》和兩項戰略軍備限制條約。他是世界舞臺上最早主張裁軍的人之一,在他的努力下,莫斯科已準備好在覈問題上「妥協」。1949年,葛羅米柯成爲蘇聯外交部第一副部長。然後又擔任駐英國大使。

史達林去世1年後,莫洛托夫領導的外交部,任命葛羅米柯成爲他的第一副手。1954年,這位葛羅米柯提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倡議,他提議蘇聯加入幾年前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這是蘇聯和後來的的俄羅斯領導人中第一個正式提出加入「北約」的人。但西方國家拒絕接受蘇聯,這個社會主義蘇維埃國家,莫斯科的申請被拒絕。這一「拒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世界歷史後來的發展走向。試想,71年前蘇聯就加入「北約」,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

1957年,安德列•葛羅米柯正式被任命爲外交部長。時年48歲。葛羅米柯的主要任務是在國際法律上鞏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包括正式承認戰後邊界,加強、安全與穩定。當葛羅米柯接任部長時,與華盛頓的緩和時期開始了。在柏林和古巴導彈危機期間,在越南和中東衝突的背景下,蘇聯和美國避免了直接的軍事衝突。

葛羅米柯,從1957.2.24-1985.7.27,作了28年的蘇聯外交部長,如果從1939年葛羅米柯進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會算起,那他更是絕對的老資格。他經歷的美國總統有:羅斯福、杜魯門、艾森豪、甘迺迪、詹森、尼克森、福特、卡特和雷根。葛羅米柯作爲外交部長的工作結束(1985年)是在雷根擔任總統期間。布希在葛羅米柯退休時接替了雷根(1989年),如果算上他,一共經歷了10位美國總統。

葛羅米柯在古巴導彈危機中發揮了有爭議的作用。因爲,談判不是通過外交部進行的,而是直接通過駐華盛頓的克格勃(KGB)機構進行的。但是,在秘密談判中,葛羅米柯通過駐美國多勃雷寧大使設法討價還價以消減美國在土耳其的軍事基地。葛羅米柯確實是一位非常熟練且經驗豐富的談判者。

善於與「共產國家」談判的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對葛羅米柯的談判藝術給予高度評價:「他的的談判比莫洛托夫更熟練,非常小心,不動聲色,富於耐心。如果他突然發脾氣,這種憤怒的爆發是經過深思熟慮和精心策劃的。當合作夥伴感到惱羞成怒,已經準備退出談判時,他會立刻做出了一些小讓步。在感覺對手開始感興趣時,葛羅米柯卻並沒有立即同意妥協,而是「錙銖必較」爲蘇聯的利益而爭,總之一句話,有的是時間和耐心談判,只要不發生戰爭!

葛羅米柯被稱爲世界「頭號外交官」。他主政蘇聯外交部期間,蘇聯在世界不同國家,包括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影響得到了擴大。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他更是展示了特殊的政治影響力。蘇聯外交政策的許多重大問題的決策上,葛羅米柯起了關鍵作用。其中包括1970年簽署了關於戰後歐洲邊界不可侵犯的協定。他從人文主義信念出發,希望加強蘇聯的國際權威,積極尋求蘇聯關於以色列的政策得到軟化,包括蘇聯當局允許蘇聯猶太人從移民以色列。

此外,他還在一定程度上軟化了蘇聯的反宗教政策,使蘇聯與梵蒂岡關係的明顯升溫。保羅六世教皇任期(1963-1978年)期間,蘇聯高層與梵蒂岡的交往日趨頻繁。葛羅米柯是蘇聯外交史上第一個親自會見教皇,並會見次數最多的人。首先是保羅六世,然後是約翰•保羅二世。

自70年代中期以來,葛羅米柯正式成爲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與安德羅波夫,蘇斯洛夫和烏斯季諾夫一起積極參與國家的集體領導。1983年,他就任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兩年後,安德羅波夫和切爾年科相繼去世,葛羅米柯一度被選爲他們的繼承者,他被考慮競選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一職,走向蘇聯權力的巔峰。但這位76歲的外交官拒絕了,年齡和身體的狀況使他無力擔負起這一重任。但葛羅米柯仍然成爲該國的正式領導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隨後他支持戈巴契夫上臺。但葛羅米柯對他的決定感到終身遺憾。在生命的盡頭,他表示,戈巴契夫沒有能力作爲蘇聯這個超級大國領導人,無法應對歷史擺在他面前的挑戰和任務。1988年,在與戈巴契夫發生衝突之後,葛羅米柯決定退休。據說他的突然去世與戈巴契夫的矛盾有關。

歷史如何去評價這位爲蘇聯服務了半個世紀的外交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他畢其一生的努力的避免二戰後發生新的世界大戰,化解危機於即發,撲滅戰火於未燃。應該說多次使這個世界避免了人類相互殺戮的災禍。在今天俄烏戰爭爆發3年之際,第三次世界大戰(甚至核戰)的危險正在逼近人類的緊急時刻,「妥協」和「談判」仍是唯一結束衝突,避免流血和無謂的死亡的途徑。此時我們重溫葛羅米柯的名言「十年的談判,好於一天的戰爭」。是否能悟到其中的「真諦」?是否對這場本來就不該發生的戰爭的結束有啓迪的作用?

葛羅米柯的談判藝術

葛羅米柯的談判藝術是值得後輩借鑑的。尤其是在當下俄烏戰爭的形勢下。他是這樣描述自己談判藝術的主要「秘訣」的:「只有當你得到你沒有的東西的一半或三分之二時,你才能認爲自己是一名外交官」。

在西方,葛羅米柯被暱稱爲No先生。是一個極爲難纏的「狠角色」。甚至在他擔任外交部長之前,他就獲得了這樣的聲譽。作爲常駐聯合國代表,這位外交官經常被迫使用否決權來阻止美國的倡議。其實葛羅米柯說「不」,是在等待另一種選擇,根本沒有拒絕和終止對話的意思。

葛羅米柯通常「惱火」地稱對方的要求毫無根據,然後話鋒一轉,表述了蘇聯領導層的慷慨及其善意。他頑強的地堅持自己的觀點,並想去平復一個不耐煩和情緒化的對手,尤其是一個更年輕、更缺乏經驗的對手。當合作夥伴對失敗感到惱羞成怒,已經準備退出談判時,葛羅米柯立刻做出了一些小讓步。在感覺對手開始失勢時,葛羅米柯並沒有立即同意妥協,而是充分利用當前局勢,爲蘇聯爭取更有利的結果。

如果提議的讓步不爲對方接受,他就會建議推遲會議,表明他可以等待,並不着急。每次他都試圖說最後一句話。在他看來,一個外交官如果說的太多,從而就會犯錯誤,會被對手利用。他英語流利,總是堅持使用口譯員的服務來爭取時間。與他長達數小時的談判成爲外國外交官的耐力考驗。根據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的說法,葛羅米柯的談判比莫洛托夫更熟練,非常小心,不動聲色,耐心。如果他突然發脾氣,這種憤怒的爆發是經過深思熟慮和精心策劃的。

例如在1983年底,在馬德里與當時美國國務卿喬治•舒爾茨談判期間。這位美國外交官想強加給蘇聯外長討論人權和蘇聯領空被擊落的韓國乘客波音公司的情況。反過來,葛羅米柯要求就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關係的總體狀況進行對話。經過幾個小時的談判,兩國外交部長之間的局勢升級到極限。一向冷血的葛羅米柯「把眼鏡狠狠地扔在桌子上,差點把杯子砸碎。然後他把拳頭砸在桌子上,大聲喊道:「你想討論關係整個世界命運的問題嗎?如果不想?你直說吧。舒爾茨回答說:「我們當然想要!」

最後,出乎意料的是,他同意討論葛羅米柯提出的議程。葛羅米柯比他的前任莫洛托夫要熟練得多,他具有先天的謹慎,不相信「幸運的休息」,不知疲倦且不動搖,耐心耐心,試圖消滅敵人,在任何場合都與他爭論,巧妙地討價還價,以換取對手微不足道的讓步。

直到1985年。在他的領導下,就禁止核試驗,限制戰略武器和不擴散核武器起草並簽署了重要協定。

與德國人的談判對葛羅米柯來說是一個原則問題,而且非常個人化。葛羅米柯兄弟中的兩人在偉大衛國戰爭期間死於前線,另一人在蘇聯戰勝納粹德國後因傷去世。

這位外交官回憶起1955年他如何與德國總理康拉德•阿登納討論歐洲「邊界不可侵犯」的問題。「我們不會改變戰爭的結果,如果我們屈服於他們,我們將受到所有被折磨和殺害的人的詛咒。當我與德國人談判時,我似乎聽到背後有竊竊私語:「不要屈服於他們,安德列,不要屈服,這不是你的,這是我們的」。

根據蘇聯的等級制度,葛羅米柯本應被埋葬在克里姆林宮的牆上,但他本人在遺囑中表示將諾沃德維奇耶公墓列爲墓地。在那之後,牆上沒有更多的墓葬了。宏偉的紀念碑由最高級的大理石和花崗岩製成,它的頂部鑲有青銅色的立方體,上面有安德列•安德列耶維奇•葛羅米柯的雙畫像。歷史如何去評價這位外交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他畢其所作的避免二戰後發生新的世界大戰,化解危機於即發,撲滅戰火於未燃。應該說是使這個世界避免了人類相互殺戮的災禍。在今天俄烏戰爭爆發3年之際,第三次世界大戰(甚至核戰)的危險這在逼近人類的緊急時刻,「妥協」和「談判」是唯一結束衝突,避免流血和無謂的死亡的途徑。此時我們重溫葛羅米柯的名言「十年的談判,好於一天的戰爭。」是否能悟到新的思維?

(作者爲莫斯科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主席)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