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北約東擴俄烏戰爭北約歸宿(李宗倫)
俄烏戰爭3年,作爲「主角」的「北約」現在卻失去支柱和後盾,離開了美國「北約」將很難維繫。圖爲北約秘書長呂特向澤倫斯基重申北約挺烏堅定不移。(達志影像/路透社)
川普不是不想打敗俄羅斯,是因爲他「清醒」的認識到,根本打不敗。於是......
北約東擴,讓俄羅斯感到不安全
在蘇聯解體,華約解散,爲反對原蘇聯集團而創建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已失去了敵人,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理所當然的應該解散。即使不解散,也只有維持現狀。1990年2月9日,蘇聯解體前夕,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說:「如果你同意德國統一,北約不會向東挪動一英寸」。戈巴契夫說:「只要北約不動,同意德國統一」。然而美國完全違背了自己的諾言,「北約」不但沒解散,也沒有原地不動,而是大肆擴張,而且吸收了前蘇聯的一些加盟共和國和幾乎所有原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美國還制定了一個計劃,從1994年開始要把北約一直擴展到烏克蘭,也就是說與俄羅斯接壤。這一切,最終導致了俄羅斯幾十年來最強烈的外交政策反應。直到俄烏戰爭的爆發。
我們盤點一下「北約」自1949年以來的發展壯大過程和東擴的步伐:
1.美利堅合衆國自1949年4月4日成立以來一直是北約成員國。事實上,他們是創建這個軍事政治集團的主要發起者美國是該組織的主要捐助國:根據2020年的數據,其國防開支佔該國GDP的3.5%。
2.加拿大,是首批簽署建立該聯盟的條約的12個國家之一,自成立以來一直是該聯盟的成員。其國防開支佔該國GDP的1.29%。
3.英國,英國也是該聯盟的創始國之一,自聯盟成立以來一直是該聯盟的成員。它將GDP的2.1%分配給國防。
4.比利時,比利時自北約成立以來一直是北約成員國。「北約」總部就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國防開支佔GDP的0.9%。
5.丹麥,自北約成立以來一直是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的1.31%。
6.義大利,自北約成立以來一直是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的1.18%。
7.盧森堡,自北約成立以來一直是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的0.54%。
8.荷蘭,自北約成立以來一直是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的1.36%。
9.挪威自成立以來一直是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的1.86%。
10.葡萄牙,自北約成立以來一直是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的1.39%。
11.法國,自北約成立以來一直是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的1.83%。
12.冰島,自成立以來一直是北約成員國。聯盟中唯一沒有正規武裝部隊的國家(只有海岸警衛隊)。表示希望參加北約維和任務的冰島志願者正在挪威的北約基地接受培訓。
13.希臘,自1952年2月18日起成爲北約成員國。從1974年到1980年,由於與歐盟另一個成員國土耳其的關係緊張,它沒有參加北約軍事組織。國防開支佔GDP的2.31%。
14.土耳其,自1952年2月18日起成爲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1.85%。
15.德國,西德自1955年5月9日起成爲北約成員國,自1990年10月3日起成爲統一的德國。國防開支佔GDP的1.36%。
16.西班牙,1982年5月30日起成爲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0.91%。
17.匈牙利1999年3月12日起成爲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1.27%,。
18.波蘭,1999年3月12日起成爲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的2.02%。
19.捷克,1999年3月12日起成爲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的1.18%。
20.保加利亞,2004年3月29日起成爲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3.18%。
21.拉托維亞,2004年3月29日起成爲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2.03%。
22.立陶宛,2004年3月29日起成爲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2.02%。
23.羅馬尼亞,2004年3月29日起成爲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1.84%。
24.斯洛伐克,2004年3月29日起成爲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1.71%。
25.斯洛維尼亞,2004年3月29日起成爲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GDP1.07%。
26.愛沙尼亞,2004年3月29日起成爲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2.03%。
27.阿爾巴尼亞,2009年4月1日起成爲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1.47%。
28.克羅埃西亞,2009年4月1日起成爲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1.66%。
29.黑山,2017年6月5日起成爲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的1.41%。
30.北馬其頓,2020年3月27日起成爲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1.15%
31.芬蘭,2023年4月4日起成爲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的1.34%。
32.瑞典2024年3月7日起成爲北約成員國。國防開支佔GDP的1.1%。
自成立以來的76年裡,「北約」已經進行了10次擴張。瑞典是2024年3月7日最後一個被接納的國家。目前,北約成員國有30個來自歐洲的國家和2個來自北美的國家——總共有32個國家。
1952、1955、1982、1999、2004、2009、2017、2020、2022、2024年10次擴張,直到2024年,瑞典的「入約」,事實上已對俄羅斯的戰略空間產生致命的壓迫和形成包圍之勢。
如果烏克蘭再加入「北約」,那就直接擴到俄羅斯家門口了。烏克蘭是最後的緩衝地帶,也是俄羅斯最後的底線。然而美國和「北約」無視俄羅斯的地緣安全,一直沒有停下東擴的腳步,加快推進烏克蘭的「北約化」。直到2014年,美國直接參與和指揮了推翻亞努科維奇政府的顏色革命,美國副國務卿紐蘭甚至親自下場爲示威者發送甜點,爲示威羣衆打氣加油。
俄烏戰爭爆發
烏克蘭合法總統亞努科維奇被推翻後,烏克蘭東部的盧甘斯克、頓涅茨克地區開始了對烏克蘭當局的敵對行動,俄羅斯「借勢」控制了克里米亞。烏克蘭新政府申請加入「北約」,美國開始武裝和說明改造烏克蘭軍隊,使其能夠與「北約」互動。2021年,「北約」和拜登政府積極促進烏克蘭加入該聯盟。
在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行動」前夕,「北約」東擴問題再次成爲人們關注的焦點。普丁2021年12月17日在俄美條約草案中再次呼籲北約停止擴張。在2022年2月21日的俄羅斯安全理事會上,「北約」東擴被認爲是俄羅斯軍事行動的直接原因。普丁在同一天向全國發表講話時宣佈,「北約」的東擴迫使俄羅斯採取「特殊軍事行動」的手段,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保持中立,對烏克蘭「去軍事化、去納粹化」。俄烏戰爭就此爆發。
2022年3月,俄羅斯和烏克蘭就烏克蘭中立立場,停止敵對行動的談判中取得了進展。據充當調停的以色列前總理尼坦雅胡稱,各方即將達成協定,但因遭到美國、英國和法國的阻撓,談判流產。
拜登政府稱俄羅斯的軍事行動是「無端的」侵略行爲,堅稱莫斯科在北約擴張方面絕對沒有發言權。
俄羅斯發起「特別軍事行動」,是因爲「北約」向烏克蘭擴張的威脅。各國都在努力確保自己的安全,俄羅斯也不例外。回想當年美國明確表示,「蘇聯在古巴的飛彈對華盛頓的生存構成威脅,這是不可接受的」,那麼今天「北約」的飛彈要架到烏克蘭,不是同樣的道理嗎?俄羅斯也對將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想法做出了同樣的反應。
2022年3月,俄羅斯開始建議外交談判,拜登政府認爲這是俄羅斯的示弱和求和,爲了一鼓作氣打垮俄羅斯,美國阻止了外交解決。之後,俄羅斯談判代表團被烏克蘭「涮」得團團轉,被烏方牽着鼻子走。談好的談判時間和地點烏方隨意改變,有一次居然讓俄羅斯談判代表團等了24小時,又改變了地方。最爲明顯的是,雙方已經接近實質性談判的關鍵時刻,突然冒出來一個「布恰慘案」,這種極爲拙劣的「造假」,真使人們爲「慘案」的導演和演員的業餘感到汗顏。這個連腳後跟都能看穿的「擺拍」,居然讓西方媒體全部閉上了眼睛,對俄羅斯的「暴行」大加撻伐。烏克蘭的態度一下變得強硬起來,對俄羅斯關閉了談判的大門。此時,烏克蘭還只有克里米亞這一塊「被佔領土」。而現在,烏克蘭再怎麼樣玩「假談真打,以談促打」的把戲,也無法改變烏東四州的現狀。如果再繼續打下去,後果真是難以預料。
「北約」東擴是這場俄烏衝突的誘因,這是一場俄羅斯與美國之間的「代理人戰爭」。俄羅斯堅持,談判要以烏克蘭的中立和不加入「北約」爲底線。拜登政府卻堅持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談判條件相距甚遠。這場沒有贏家的戰爭已打了3年,烏克蘭已成爲美西方無法實現的軍事野心的犧牲品。
川普上臺,北約面臨終結
川普政府對待俄烏戰爭的態度,與拜登政府大相逕庭。不是川普不想打敗俄羅斯,是他「清醒」地認識到,根本打不敗。既然打不敗,那就找個最大公約數——和平共處。所以他不再認爲經營「北約」符合美國的利益,這場戰爭打下去對美國毫無意義。對於向烏克蘭注入鉅額資金更是「愚蠢」的賠本生意,不賺錢的買賣美國不會做的,而且要把賠的錢撈回來。川普揚言要退出「北約」的四個原因,特別帶有「川普主義」的特色:
第一個原因是,美國退出「北約」將大大減少軍費開支。目前,美國承擔了該軍事集團65%以上的軍費開支。退出「北約」將使這些資金能夠重新分配給國內需求,例如基礎設施、醫療保健和教育。
第二個原因是,離開「北約」意味着無需對盟友承擔義務,美國將能夠獨立決定其外交政策,開始和結束軍事行動,而無需考慮「北約」軍事聯盟的集體決定。
第三個原因,退出「北約」意味着美國將能夠擺脫對「北約」的義務,優化美國的國際協定,使其更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說白了,華盛頓可以在不顧及盟友的情況下與莫斯科單獨達成任何協定。
第四個原因是,退出「北約」將使美國不再承擔保衛歐洲的義務,而將他們的主力投入印太地區。長期以來,華盛頓一直將中國視爲其主要的地緣政治對手。2022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稱中國是「唯一有意且越來越有能力重建國際秩序的競爭對手」。美國海軍已增加其在印太地區的存在,加強了在關島、菲律賓和澳大利亞的基地。退出「北約」將消除保衛歐洲的承諾,並釋放可用於在南海和臺灣海峽遏制中國的資源。
川普認爲沒有理由在烏克蘭使用「北約」第5條:即「在聯盟成員國之一受到攻擊時進行集體防禦」。英國和法國已經準備了一項計劃,從歐洲國家向烏克蘭部署3萬名維和人員保護基礎設施、城市和港口。川普認爲,烏克蘭需要維和人員,但要以各方都能接受的形式。實際上就是否定了英法的建議。目前共和黨內「退出北約」的呼聲很高。「北約」是美國組織起來的,不需要時也會立刻拋棄。俄烏戰爭中,「北約」唯美國拜登政府馬首是瞻,前呼後擁地力挺烏克蘭。川普的「俄烏戰爭觀」一出臺,完全顛覆了拜登的「政治正確」,主子改主意了,「北約」何去何從?
歷史驚人地相似,「北約」將面臨當年「華約」的命運。蘇聯解體,莫斯科失去對「華約」控制權後,華沙條約組織自行解散了。現在,親手組建並主宰「北約」的美國,要退出「北約」,主動放棄「北約」的控制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北約」失去了大梁和後盾。驚恐、慌亂之餘,歐洲人緊急開會磋商,居然想出一個「北約去美國化」的方案來保留這個軍事聯盟,或者創建一些新的、純粹的歐洲的軍事集團。英國,法國都發出狠話,要甩掉美國,擔當抗俄大任。躍躍欲試想當歐洲的領袖和「歐洲軍」的統帥。
固然,熱情和勇氣可嘉,慷慨陳詞、大話好說,但這一切都建立在不現實的基礎上。目前,歐洲沒有資源來取代美國主政「北約」,歐洲軍工生產潛力的薄弱,武器數量有限,製造速度緩慢,無法獨立開展一些大規模軍事行動。悠閒的歐洲國家已經變得如此依賴美國的核保護,以至於它們無法獨立確保自己的安全。
如果歐洲沒有美國的核武庫,簡直就是俄羅斯砧板上的肉。俄羅斯已經精準的計算出他的核彈抵達巴黎和倫敦是幾分幾秒,而且公開發表在外交網站上。如果美國真的退出「北約」,建立一支「歐洲軍」至少需要4年漫長的時間且無利可圖。歐洲沒有多餘的錢給烏克蘭,即使英國和法國可以接管「北約」的領導權,也絕對沒有能力單挑俄羅斯。
川普對俄烏戰爭的一系列操作,搞得歐洲方寸大亂。冷靜下來,歐洲似乎真要做美國的「接盤俠」了。作爲對美國的迴應,馬克宏提出「歐洲將獨力抗擊來自俄羅斯的威脅,擁有核武器的法國要充當歐洲的核保護傘。並建立一個沒有美國的歐洲軍事同盟,保證歐洲人的安全」。德國也在計劃成爲歐洲的「武器工廠」,讓瀕於破產的汽車工業轉產坦克、裝甲車。但錢從何來?「北約」國家能夠團結到用自己國家的錢來振興德國的工業,而打一場毫無勝算的戰爭嗎?
歐盟計劃4年內投入8000億歐元提升歐洲的自主防務。歐洲「去美國化」,實現防務自主將是一條漫長且艱辛的路。歐洲戰後經濟的發展,得益於馬歇爾計劃,這是美國在二戰後向歐洲提供的援助,美國直接提供資金用於重建飽受戰爭蹂躪的地區,實現工業現代化,消除貿易壁壘,並促進歐洲的繁榮。除了解決經濟問題外,馬歇爾計劃還旨在「遏制共產主義」,加強反共政權,並將歐洲國家拉入西方軍事聯盟。現在,川普政府要拋棄歐洲,歐洲只有自力更生,這一「8000億」計劃,給世界局勢添加了很多不確定因素。短期可以援助烏克蘭,但從長遠看,失去了美國,且各自爲政的歐洲舉步維艱,處境堪憂。
「川普主義」,其實就是用經商的思維搞政治,一切都在「盈利」和「賠本」的天平上衡量。「實用」加「效率」是處理國內外事務的手段,有利的事就要抓緊幹,比如說對烏克蘭「礦產換和平」。賠本的事要及時「止損」,比如說,繼續經營「北約」,援助烏克蘭。有用的就拿來,沒用的就拋棄,毫不猶豫。其實美國在越南、伊拉克、利比亞、科索沃、阿富汗、敘利亞都是這樣幹,只不過川普更赤裸一些罷了。
俄烏戰爭3年,作爲「主角」的「北約」曾經躊躇滿志,團結抗俄。現在卻失去支柱和後盾,前景堪憂。離開了美國「北約」將很難維繫。套用川普一句話:沒有美國,你們打得過俄羅斯嗎?「北約」的未來充滿變數,面臨重新定位,改弦更張,甚至生死存亡的考驗。北約歐洲盟軍前最高司令、退役美國海軍上將詹姆斯•斯塔夫裡迪斯表示,「如果美國退出北約,北約必將解體」,這就是北約的前景和宿命。
不管願不願意,承不承認,「北約」的命運掌握在美國手中,它因美國而誕生,也會因美國而終結。正所謂:成也美國,敗也美國。
(作者爲莫斯科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主席)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