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從制度面避免中美文化脫鉤(孫太一)
中美文化脫鉤的趨勢並非空穴來風,也不完全是因爲疫情以及俄烏戰爭等因素導致的航空限制所決定的,其背後有着更爲深層和持久的原因。(達志影像)
美國在科技和經濟領域對華脫鉤是顯而易見的。但文化交流上的脫鉤需分情況分析,因爲背後的動機和邏輯並不一致,這也使得中美在文化交流上並不一定要背道而馳,只要有針對性的措施,可能還能有轉圜的餘地。
我們應當可以看到,中美文化脫鉤的趨勢並非空穴來風,也不完全是因爲疫情以及俄烏戰爭等因素導致的航空限制所決定的,其背後有着更爲深層和持久的原因。首先,我們需要對中國人赴美和美國人赴華進行區分看待。中國人赴美一方面在疫情之後數量上已經有了明顯的反彈,另一方面也是美國人當前最爲戒備的。因爲中國人在美國就是行走的軟實力,比如交流的時候一般不會把「中國」和「臺灣」並列地進行敘述,也往往會與美國人對中國人固有的刻板印象格格不入。這是很多美國政客,尤其是鷹派政客不希望看到的。他們很擔心來美的中國人一多,人們會對中國有更好的印象,他們也深信這些人都會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的威脅。這一點,同樣適用於赴美訪問的華人學者及白領。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一些華盛頓的鷹派政客也認爲,只要是與大陸有聯繫的華裔,無論是否已經入籍美國,無論是否出生在美國,心總是向着自己的祖國向着北京的。所以他們認爲需要更爲密切地關注這一羣體,同時儘可能地削弱這一羣體的影響力。
削弱大陸的軟實力和影響力並不完全等同於脫鉤中國文化。這些美國政客當前想出的辦法是儘可能地以臺灣的軟實力輸出來替代大陸的影響力。比如,大規模取締孔子學院的同時,密切加強與臺灣的文化語言交流,拓展專案。這樣,一方面美國能繼續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又可以讓大陸的軟實力輸出得以被限制。
所以,美方對大陸人赴美是警惕的,而對美國人赴華又是另一層考量。美國的很多有識之士早就指出,無論大的地緣政治環境如何,美國依舊需要對中國大陸有所瞭解,因爲未來的外交政策還是需要由知華派來制定。所以想派人來華的宗旨和之前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之所以近年來美方赴華人員顯著減少有個人的原因,也有機制、制度的因素。
個人層面,很多美國學生不確定赴華留學之後是否還能在中國大陸找到工作。因爲哪怕中國政府對留學有很大的支援乃至激勵政策,對一個個美國學生而言,他們留學也是很大的投資,得盤算這項投資能帶來的實際收益。如果預期的未來收益很不確定或者相對較低,他們可能不太再願意冒這個風險。
與此同時,隨着中美在科技、經濟領域的脫鉤,很多生活習慣及理念已經變得大相徑庭。美國學生赴華時可能面臨的直接問題是自己每天常用的網路平臺和社交媒體可能打不開,購物、旅行時使用手機進行支付的便利背後對他們而言是繁瑣的公安報備、銀行開新戶、手機辦新卡以及習慣掃二維碼等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針對一些酒店藉口沒有資質不接受外國人的情況,最近已經開始調整,但效仿一些外資企業可以申請VPN來瀏覽互聯網的做法,讓留學生的住所、公寓也可以申請類似的許可權可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他的一些流程可能也是需要進一步簡化的。
個人層面的挑戰已經巨大,而機制層面的阻礙可能更爲嚴重。比如,美國國務院針對中國旅行的建議依舊是第三級,也就是建議重新考慮目的地。雖然這樣的表述聽起來並不強烈,哈佛等一些私立名校的學生、學者赴華訪問團也已經陸續恢復,但一些需要嚴格遵守旅行指導建議來做規劃的機構,尤其是公立大學,則仍然不得不暫時限制派代表團訪華交流。美高層做這樣的旅行建議的背後顯然依託的是政治邏輯。也即,一些所謂的「人質」還沒能換回,不能輕易地放棄籌碼。而且降低旅行建議等級很可能會被政治對手當成把柄抓住,可能會消耗政治資本,不如拖一拖。這一邏輯和拜登政府沿用川普政府的貿易政策異曲同工——設置障礙的時候很輕易,但消除障礙的時候又因爲不願意消耗政治資本而讓障礙長期存在。
機制、制度層面的另一大原因是美方對中方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規及中美關係的大環境並不確定,尤其是當聽說有極個別的人在入境時遇到了一些阻礙,或者離境的時候碰到了以前沒碰到過的挑戰後,個例可以迅速地一傳十、十傳百,讓很多人都對訪華望而卻步。這當中不乏一些十分了解中國的,與中國打了幾十年交到的老知華派——對他們而言,只要風險可能提升了,他們也會覺得犯不着冒這個風險。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在未來幾年要歡迎5萬名美國學生赴華學習,也希望更多美國企業家、學者赴華交流乃至助力中國經濟,對相關新的法律法規在執行上進行更爲清晰地解釋和闡述,明晰邊界,對過度執法的案例進行糾偏都是中方可以做的。
美方可以做得可能更多,但當前可能不具備這樣的政治環境。中方還是有着改善人文交流的主動權的。
(作者爲美國克里斯多福紐波特大學政治科學系副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