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關稅戰的出路是跳出中美關係(孫太一)
中美關稅戰你來我往,似乎看不到盡頭。(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設想一下,假如有兩個正在打架的人,第一個人拿刀捅了自己一刀,然後說:「你看,我把血濺到你身上了,看你怎麼辦。 「結果第二個人也拿出刀紮了自己一下,也把血濺到對方的身上......
這樣的情節一定會令人覺得很荒誕,但當下的中美貿易戰卻與這樣的場景極爲相似。 對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本質其實就是讓該國的消費者掏錢補貼政府(關稅稅收)及受關稅保護的企業(生產者剩餘的增量),而經濟總體上因爲無謂損失而縮水。 雖然外國賣家也會面臨壓力,但因爲關稅是由加徵國方的進口商在邊境口岸支付的,成本也往往部分甚至全部被轉嫁給本國的消費者,所以川普對他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本質上是在向美國老百姓收取新的因物價上漲帶來的「通脹稅」。 當然,這一點,絕大多數美國民衆應該是不清楚的,大家都以爲重點是「血濺到了對方身上」。
川普政府的對華算計
川普政府最初的設想是34%的對華關稅會直接逼迫中方願意談判,而美方此前已經準備好了以中方發表全面禁止芬太尼及前體的生產換取美方撤回20%加徵關稅的協定。 也就是說,美方最終的底線是對中方加徵14%的關稅,比其他國家的10%略高,但美方眼裡這是中方能接受的範圍內的。 而且,不僅美政府收到了錢,也進一步解決了芬太尼問題。
但現實沒有按照美方預定的方向發展,中方立刻加徵了34%的關稅以還擊,且並沒有要和美方和談並做出讓步的意思。 在乎面子的川普被反將一軍,決定進一步施壓。 當然,雖然這次又加了50%的關稅,川普的目的依然是把中方逼到談判桌上來,且以更有籌碼的一方出現。 因此,川普仍然在各種場合及社交媒體上表示他在等中方的電話。
再次出乎川普的意料,中方又加了對等的50%的關稅。 川普的鬥志頓時上來了,他覺得不僅得繼續加關稅,而且得讓中方心裡不舒服。 另一方面,又因爲股市暴跌,共和黨內部對關稅戰出現了越來越多反對的聲音,中期選舉的前景也變得越來越慘澹。 川普於是決定借勢暫時把對其他的國家加徵的關稅都降到10%,而唯獨把中國作爲「不聽美國話的典型」,繼續加徵關稅至125%。 當然,川普的目的仍然是想談判,以掌握主動權的方式去談判。 所以,他也同時表示很難想像美國再對中國擡高關稅,他也相信中美能談成較好的協定。
川普究竟想要什麼?
川普一直聲稱加徵關稅是根據對等原則的,但其公佈的計算公式卻和對方的關稅率沒有任何關係,而僅僅和貿易逆差相關。 這意味着哪怕一些國家和美國互徵關稅的稅率相同,川普仍然可能因爲美對該國有逆差而大幅擡高關稅率。 但有逆差在國際貿易中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放在個人層面,這就好比我去速食店買個漢堡,我給對方現金,他給我漢堡,我對速食店就有了貿易逆差。 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得去逼速食店來買一個我家裡廚房自制的三明治以平衡貿易– 我的收入完全可以是從我的單位、公司來的。 國家層面也一樣,和一些國家有順差,與另一些國家有逆差,這很正常。
川普或許除了有平衡貿易的偏好外,還有借關稅平衡財政的想法。 爲了能既推動國內減稅的政策,又想讓財政赤字不繼續擴大,川普覺得以關稅收入來填補是不錯的選擇。 當然,川普自己和以萬斯爲代表的川普主義者還是存在差異的。 萬斯等人是希望借關稅來抑制中國的經濟的,尤其是高端製造業的發展的。 而川普也好,萬斯也罷,他們都希望通過關稅能讓製造業(至少是高端製造業)重新回到美國– 雖然按照美國當前的工作力成本和基礎設施,這一願景的實現難度很大。 也就是說,即便川普三年後下臺了,相關的措施依舊會有川普主義者繼續去推動。
那爲什麼要朝全世界同時開火呢? 一方面這當中有一個錨定效應,當川普最開始把部分國家的加徵關稅水準定得很高得時候,那些僅僅被加徵10%的國家反而覺得沒什麼了,是躲過一劫了。 最終川普把絕大多數國家的加徵率都暫時(90天)降到10%的時候,也許很多國家都覺得本來可以更壞, 現在還不是最壞的情況了。
另一個朝全世界同時開火的原因或許也與中國製造流入美國的路徑有關。 中國直接賣到美國商品佔中國GDP的比例近年來已經非常低,但中國商品依舊在通過第三方國家在以不同的方式進入美國。 所以哪怕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量極低,中國商品依舊可能源源不斷地被賣往美國。 而且,商品的路徑是很靈活的,川普政府因此不得不對所有國家動手。
當然,與其他因素相比,川普在政治上的考量或許是更重要的。 除了以關稅保護搖擺州的重要產業外,掌握流量密碼的川普希望在中期選舉的時候能夠給美國民衆展示一條經濟走強、一路上揚的曲線。 但拜登卸任時,美國經濟又出奇得好,這使得川普第二任期經濟上行的空間變得十分有限。 爲此,川普覺得可以在這一任期的前幾個月強行把經濟搞砸,並將其怪到「拜登留下的爛攤子」上,然後之後哪怕只是將政策調回到原來的模樣,也能呈現上行的曲線了。 而且,通過關稅的威脅,川普在外交上還能贏得較多的籌碼和主動權。 何樂而不爲呢?
中方該如何應對?
當前,全球各個國家的應對方式無非三種,要麼直接放棄徹底屈服,要麼進行象徵性的抵抗,嘴上說準備要報復,實則尋找一切機會與美方妥協、和談(比如歐盟),而中國是唯一一個屬於第三類的直接不由分說進行對等報復的國家。 美方最擔心的是第三類國家數量的上升,甚至聯合起來與美方抗衡。 這也是爲什麼川普果斷做出90天臨時將大部分國家加徵的比例下調到10%的重要原因 – 不能給其他國家協調、聯合的時間。 一旦一些國家認爲自己嚐到了甜頭,願意和美國配合了,美國便可以逐漸各個擊破、分而治之。 這就是著名的「集體行動問題」 雖然對每個被加徵關稅的國家而言,最好的情況是所有國家聯合起來抵制美國加徵關稅,但因爲每一方都懼怕美國報復,最終導致各個國家全面向美方妥協。
但對中方而言,顯然在這個節骨眼上不能再僅僅將注意力侷限在中美雙邊關係上了,因爲當前的機遇恰恰是聯合其他同樣受壓迫的國家。 中方急需講清楚究竟是誰在支付關稅,但又無法靠教授講課的方式,因爲不僅普通人聽不進去,川普陣營控制的媒體也不會讓相關信息傳到共和黨的基本盤選民這裡。 所以,唯一能實現信息傳遞的方式便是搞一個出人意料的大動作,以讓不同媒體搶着報導相關的事件。
最近,摩根士丹利的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刑自強提到了以兩個「三零」戰略來應對美國、應對這個貿易保護主義時代,我非常贊同。 他認爲到2030年要實現兩個「三零」:第一個「三零」是宣佈在5年內對除了美國以外的國家把關稅降到零,對他們的外商投資和中國自身的民營企業投資的准入限制降到零,對中國自身的產業補貼降到零。 第二個「三零」是到2030年,中國的內需消費目標增加30%,比今天的規模增加三萬億美元, 以應對長期存在的美國關稅機制。
從技術上講,這非常好。 當然,也要考慮到「流量密碼」,否則無法實現外交上的效果最大化,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如果無法擊穿全球主流媒體、觸及各國民衆的話,效果就會打折扣。 所以,中方完全可以突然宣佈對所有除美國以外的國家降低10%的關稅,現有關稅小於10%的則降到零。 一方面中方的降10%和川普的加10%會形成鮮明的對比,另一方面美國老百姓、選民會疑惑,爲什麼中國會降關稅呢? 川普不是說加關稅對一個國家更好嗎? 這就能引發討論,讓更多的人明白其中的細節。
另外,中國宣佈對其他國家降關稅還會有其他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樣的操作不僅能讓中國獲得其他國家和民衆的好感,積累軟實力,而且可以創造制定新的全球經貿規則的空間。 中方並不一定要排斥美方的參與,但只需要設定一個前提,也即美方必須撤銷此輪向別國加徵的關稅纔能有資格加入,來倒逼川普政府做政策上的調整,撤銷這一輪新增的關稅。
當前全球的格局已經不再是修昔底德陷阱所描述的霸權國想守護原有的規則,而崛起國去挑戰這些規則了。 恰恰相反,霸權國主動放棄了原有的規則,選擇了一條與原有秩序大相逕庭的道路。 這意味着崛起國只需要繼續維護原有的秩序,而並不需要去挑戰這些規則就能完成權勢轉移。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美國的高層確實認爲貿易保護主義、加徵關稅對其國家是有益的。 但對崛起中的全球製造業第一的中國而言,現在恰恰是自由貿易纔是對中國更有利的—我們可能並不認爲加徵關稅對中國有利,而這幾輪的報復行動僅僅是爲了迴應川普而已。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原霸權國成了全世界的公敵,崛起國還有機會和其他國家一起重新塑造甚至制定對其更有利的規則。
但所有這一切要發生的前提是,崛起國要跳出僅僅與霸權國你來我往並不斷加碼攻擊對方的惡性循環,因爲真正的機遇在中美雙邊關係之外,在於通過主動協調與聯合來破解「集體行動問題」。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