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美中貿易談判:破冰之舉仍需後續發力(孫太一)

本文作者認爲,美國既然自稱與中國處於「戰略競爭」關係,若對華關稅比某些親密盟友的還低,恐在外交上陷入尷尬,甚至適得其反。(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中兩國近日在瑞士達成協議,大幅互相削減關稅,從最高時各減了約115%。這一成果可謂重大突破,遠超華盛頓與北京精英們的普遍預期。然而,事後看來,這或許本就是唯一現實的出路。若只進行小幅削減,比如恢復到川普曾在社交媒體上提出的80%關稅水平,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毫無現實意義,也不足以達成共識。因爲80%以上的關稅形同貿易禁運,幾乎沒有實質變化。而若降幅過大,又可能引發美國盟友的不滿,也難以安撫美國國內的對華強硬派。畢竟,美國既然自稱與中國處於「戰略競爭」關係,若對華關稅比某些親密盟友的還低,恐在外交上陷入尷尬,甚至適得其反。

市場反應一片利好,主要股指在協議公佈當天上漲了約3%,隨後的幾天又有持續的上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明確表示,中美雙方都不願意「脫鉤」—而在此協議達成之前,脫鉤的可能性確實存在。此次會談不僅建立起了雙邊磋商機制,也明確指定了雙方代表,接下來將繼續就貿易與經濟問題開展磋商,爲後續進展奠定了基礎。

不過,儘管此舉令人鼓舞,仍遠遠稱不上「解決問題」。早在川普第二任期前,美中之間的貿易壁壘就已經位於較高水平。拜登政府執政後,基本維持了川普第一任期的關稅政策未變,主要是擔心削減關稅會帶來政治風險。換句話說,當下的局面,等同於川普政府再對中國加徵30%的額外關稅,且90天后若無進一步進展,可能還會再加24%。如果其中的20%是針對芬太尼相關問題,那麼中國所面臨的待遇,幾乎和其他尚未與美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無異,甚至更糟。若這樣的方案是在4月2日公佈,恐怕市場早已一片譁然——只是因爲有了更糟的預期,現在的協議才顯得「還算可以接受」。

更復雜的問題還在於芬太尼議題的解決。美方迄今未承認中方在打擊芬太尼方面已採取的措施,仍一味將責任推給北京;而在中國,不少人認爲美國自身毒品氾濫是美國內政問題是其管理不當所致,並不願在此問題上繼續投入資源。此外,美方近期提出的訴求清單,也被普遍認爲「不切實際、難以操作」。因此,儘管打擊毒品本應是合作的契機,現實中的雙邊協作仍障礙重重,前路漫漫。

回顧川普政府當初挑起關稅戰,主要有三大目標:一是提升談判籌碼,爭取更有利的談判地位;二是推動製造業迴流美國;三是彌補聯邦財政赤字。然而,當關稅高到一定程度,幾乎沒有進口的物品,自然也談不上「收稅」。相反,當關稅大幅下降,但仍保持在較高水平時,纔有可能實現一定的財政收入。從這個角度看,此次調整未必意味着戰略方向改變,或許只是政策重心的再平衡:多收點稅罷了。儘管與龐大的美國財政相比,這點關稅收入不過是杯水車薪。

此外,川普政府似乎只願在危機時刻釋放善意——當通貨膨脹高企、超市貨架見底、金融市場三大板塊(股市、債市、匯市)劇烈震盪,美國的投資吸引力迅速下滑,美元的國際地位也受到衝擊,債務成本水漲船高,尤其是在大量國債即將到期之際。最新消息也顯示,是川普的幕僚們向川普呈現了「基本盤的自己人受損嚴重」的敘述迫使川普不得不暫時重新考慮其對華貿易政策。所以,這時的善意舉動,更像是一種「權宜之計」,而非長遠之策。

正因如此,當前的進展必須在未來進一步深化,纔不會淪爲曇花一現。目前美中之間的名義關稅依然居高不下,雙方的核心關切也尚未得到迴應。90天的窗口期,對於如此複雜的雙邊經濟關係而言,恐怕並不寬裕。回顧七年前的首輪貿易談判,川普政府的表現也並不令人放心——早上籤下的協議,往往一個電話就可以被推翻,只因總統覺得「還能再壓一壓」。

儘管如此,此時此刻仍值得珍惜。全球或許剛剛避過一場經濟衰退,美中關係有望回到一個更具建設性的軌道,而貿易摩擦也暫未蔓延至更加敏感、危險的領域。

接下來何去何從,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爲美國克里斯多夫紐波特大學政治科學系副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