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民粹、網軍與霸凌 數位操弄下的臺灣民主(許文忠)
民進黨執政屢遭質疑拿公帑養網軍攻擊政敵。圖爲2021年秋鬥抗議網軍治國。(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網路的普及,爲特定政治力量,尤其是當前崛起的「民粹政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操弄空間。令人憂心的是,民粹力量常「系統性地利用」有組織的「網軍」與個人化的「網路霸凌」這兩大數位陰影形成一種共生關係。這些工具不再僅是網路亂象,更成爲民粹政權鞏固權力、打擊異己、撕裂社會的手段,對民主基石構成嚴峻挑戰。
民粹政權常以「代表人民」之姿,將複雜議題簡化爲敵我對立,並繞過傳統建制直接訴諸羣衆情感。在此模式下,收買網軍成爲其遂行政治議程的數位禁衛軍。透過高度的組織性與協同性,利用大量假帳號與機器人程式進行規模化、自動化的操作,網軍得以製造虛假的壓倒性民意,鞏固執政基礎,同時淹沒真實的多元聲音。他們目標明確地鎖定批評者或異議者,運用抹黑、散播假訊息、人身攻擊等手法破壞其信譽,製造寒蟬效應。藉由社羣媒體直接觸達支持者,網軍散播有利於己的單一敘事,規避了傳統媒體的查證與監督。網路的匿名性更爲其提供了保護傘,使其得以隱蔽操作,難以追溯至真正的幕後策動者——民粹政權或其附隨組織。這已非單純的輿論操弄,而是民粹政權用以鞏固權力、壓制異議、分化社會的數位延伸。
同時,民粹政權常透過煽動性言論,將特定羣體標籤化、妖魔化,這種充滿敵意的政治氛圍,爲網路霸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當政權本身使用攻擊性語言時,其支持者可能認爲針對「敵人」的網路霸凌是「正當」的。被政權標定的個人或羣體,極易成爲持續性、重複性惡意騷擾的目標,遭受辱罵、威脅、謠言散佈及隱私侵犯,其核心的惡意意圖與民粹的排他性相互呼應。這種攻擊在民粹氛圍下更容易獲得羣體支持,放大了權力不對等,加劇受害者的孤立與創傷。系統性的網路霸凌不僅傷害個人,更旨在製造恐懼氛圍,壓制不同意見,使社會討論空間萎縮。網路霸凌在此脈絡下,已成爲政治動員和社會控制的一種非正式但極具破壞力的手段。
面對民粹政權與網軍、網路霸凌的共生結構,應對之道必須超越單純的技術或法律層面來捍衛民主,抵禦操弄。這需要多方協力:媒體平臺必須更積極地識別、限制來自國家支持或特定組織的操弄行爲,並提高政治廣告與演算法的透明度;法律不僅要制裁執行者,更需有能力追究、制裁資助和組織網軍進行政治操弄的幕後實體;公民教育需着重培養對民粹煽動言論的辨識力,強化事實查覈與批判性思考;支持獨立、專業的新聞媒體,維護理性、多元的公共討論空間,是抵禦民粹敘事與數位操弄的關鍵防線;全社會更需凝聚民主防衛共識,認識到網軍與網路霸凌是侵蝕民主制度、破壞社會信任的政治行爲,需要共同抵制。
網軍與網路霸凌,在民粹政權的陰影下,已成爲威脅臺灣民主根基的蠹蟲。唯有深刻理解其與特定政治議程的連結,並從制度、教育、社會等多個層面建立防禦機制,我們纔能有效抵禦這股數位操弄的逆流,守護得來不易的臺灣民主價值與健康的公共領域。(作者爲暨南國際大學副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