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賴清德欲高談二戰 臺北卻大演汪精衛(丘智賢)
國光劇團在抗戰勝利80週年之際,竟大演以詩魂召喚汪精衛的劇碼,支用公務預算,美化一位被政府明令通緝,貽害軍民無數的人物,自更不宜。(國光劇團提供)
賴清德政府在今年度的預算書當中,無一字提到抗戰,也未編列任何預算,教育部近期更稱要進一步在教材中否定開羅宣言,賴清德對於抗戰的態度,一看可知,近日媒體卻突然報導,賴清德要「首度」發表二戰歐戰結束演說,這個「首度」,其實遺忘切割了歷史。
民國34年(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即通令全國各軍事機關暨各部隊一律懸旗3天慶祝;5月12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在軍事委員會大禮堂舉行慶祝歐戰勝利茶會,英王喬治六世此前覆電蔣中正,稱英國將與中美盟邦共同努力早日擊敗日本,以達成聯合國的宗旨。
請問,賴清德談不談這一段歷史?
中華民國既身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光榮戰勝國,賴清德要舉辦慶祝活動,發表演說,也不奇怪,但這一件民進黨口中的「歷史大事」,竟是先由路透社發表,而非政府相關部門宣佈,路透社記者還稱,受訪官員未獲授權對媒體發言,豈非公然泄密?到了第二天,新聞又出口轉內銷成了重大事件,而賴清德依舊只稱終戰,不談勝利,這樣遮遮掩掩的「紀念」,意義何在?對同盟國家而言,二戰勝利,何其不易,只稱戰爭結束,難道賴清德認可的是軸心國家立場?
更匪夷所思的是,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下屬的國光劇團,在抗戰勝利80週年之際,竟大演以詩魂召喚汪精衛的劇碼,汪主席在舞臺上化身爲詩意的京劇武生,該劇團的前身,是陸海空軍各軍種的劇隊,三軍前輩們若看到後進成了美化汪精衛粉墨登場的角色,不知做何感想?而國光劇團既支用公務預算,美化一位被政府明令通緝,貽害軍民無數的人物,自更不宜。
爲何會編出這樣一臺汪精衛大戲呢?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稱,她的母親年少時曾在汪精衛治下的南京生活,並告以「我們都感念汪先生,如果沒有他,南京老百姓要多受多少罪啊,他病逝我們都哭着相送。」又稱戲劇不是歷史,而是未嚴加考證的臆想,汪精衛的詩詞富有憂患意識與犧牲情節云云,這不又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王安祈既主觀地要爲汪精衛點贊,那怎麼好意思用公家的預算,還未加危害警語?
民國29年(1940年)11月29日,號稱「還都」南京8個月的汪精衛,終於得到日本首肯,得以從代理國民主席的名義,正式就職,並將在次日與日本簽訂所謂「調整國交基本條約」,承認日本宰制中國的政治、資源、經濟、文化,我軍統局蘇州站站長顧偉,同日率領同志在蘇州唯亭車站設伏,炸燬上海通行南京的天馬號列車出軌,炸斃將前往南京參加僞慶的敵僞人員多人,行動中,軍統局同志詹宗象、薛堯與敵交火壯烈殉職,後入祀國民革命忠烈祠,國光劇團是否也要爲烈士戲一曲?
王安祈與少數人稱,汪精衛是爭議人物,更屬大謬不然,在國法上,汪精衛毫無爭議,只有通敵禍國的「漢奸」兩字,民國28年1月13日,國民政府訓令汪精衛撤除一切職務;同年6月18日,令全國各機關嚴緝以依法懲辦;次年3月30日,明令通緝汪精衛等105人;11月30日,懸賞國幣10萬元嚴切拿捕。當時海內外一致撻伐汪精衛,其原因是正在日軍進攻各地,狂轟濫炸之際,汪精衛身爲政府核心要員,卻自甘成爲日本政策運用的工具。汪精衛難道不知道,他另立僞政權,可能使國際認爲中國分裂,已無法繼續抗戰?
日本最初其實只是將汪精衛當作籌碼,意圖逼迫蔣中正談判,但結果卻大出意外,被視爲國民黨二號人物的汪精衛,不僅未能撼動國民政府在西南大後方的基礎,更被輿論羣而攻之,反倒是蔣中正給予汪許多緩衝餘地,希望他回頭是岸,而英美等國政府與媒體,也直指汪精衛是叛徒與工具,絕不予以承認,中國軍民抗戰決心反因汪精衛而凝聚強化,相關史料成篇累牘,怎可視而不見?
又有人說,要感念汪主席啊,他的「曲線救國」,有利於淪陷區民衆的生活,又是顛倒黑白。日本發動蘆溝橋事變以迄攻佔南京後,四處燒殺擄掠,日軍高層對軍紀敗壞也感到怵目驚心,這豈是他們口中時常標榜的堂堂正正皇軍?泯滅人性的舉動,既激起了中國全民的抗戰意志,又使日本的國際形象跌落谷底,更不利日軍對佔領區域的統治和資源掠奪。因此,日軍高層改變作法,頒佈「戰陣訓」,嚴令部屬自我剋制,並以僞政權以華制華,粉飾太平。
其實汪精衛也好,王克敏也罷,在民衆面前或作威作福,在日人面前,即便看到中低階軍官都得謹言慎行,日本設置各種統制經濟的公司、發行金融僞券、主宰糧食物資,完全是爲日軍侵略所服務,絕不會因爲汪精衛的幾首詩歌,甚至精神感動,就能改變初衷,僞府人物間或也有救助同胞之舉,一面既可收錢,又可爲將來留條退路,何樂不爲?
1944年初,在侵華日軍行列中擔任參謀的裕仁之弟三笠宮崇仁親王,就不客氣批評,日本的經濟政策是殺雞取卵,日軍生活腐化豪奢,無怪中國百姓堅持抗戰,他更直指,汪精衛政權裡,幾乎都是爲了斂財而高談親日的人物,日軍認爲扶持僞府,真是一失敗之舉。
在國光劇團的「大作」中,還把汪精衛之妻陳璧君化身爲神鳥,好似天真無邪的第三者,常還要問問汪精衛的「救國」心思爲何。事實上,陳璧君在汪精衛的叛國行動中,用力最切,唯恐汪精衛上不了臺,當汪精衛還猶豫不決時,陳璧君迫不及待推動聯繫,原是局外人的陳公博,就因陳璧君的勸說裹脅而意志動搖,終至附隨汪逆,被正法伏誅,陳璧君籠絡「公館派」,在汪僞中無事不與,更將廣東視若己有,親弟陳耀祖任僞省府主席被刺身亡,這樣的陳璧君,可不是傻白甜。
學者王德威稱:「臺灣自謂民主聖地,可以容忍思考汪精衛忠奸的空間,甚至搬演成戲劇,的確彌足珍貴。」更屬奇論,由於民進黨主導的歷史教育使然,不僅抗戰內容在教材中大爲縮水,獵奇顛覆之說更常被標榜爲創新,學生既對汪精衛所作所爲一無所知,又怎去客觀判斷?早在12年前,一份針對臺灣著名高中生的調查,認爲汪精衛不是漢奸的比例已佔多數,而同學的理由中,卻一看可知他們對抗戰歷史的隔膜無知,在民進黨的教育下,天天台日友好,八田與一,學子哪裡曉得當年日本在臺灣的屠殺與掠奪,由根生果,汪精衛在臺北重新粉墨登場,還得到滿堂採,也就見怪不怪了。
汪精衛在南京無主導權,最明顯的例子便是日本不讓他直接打出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而規定加上一條寫着和平反共建國的黃布條,顯得不倫不類,連汪精衛本人與僚屬,也感到自己像是個山寨版,難以號召民衆,背地裡捶胸頓足,但槍桿子在日本人手中,無可奈何,可怪的是,今天還有人把汪精衛稱爲反共先知,要人頂禮膜拜,甚至汪精衛的詩詞將於5月20日,堂皇進入東海大學校園,教師號召學生都來學學汪主席,這當然也與汪府後人組織基金會長年推動直接相關,不忘先祖固然不錯,但國史不容扭曲,抗戰精神更不能附逆。
汪精衛詩詞再精妙,也改變不了他棄職而逃,曲從日寇,叛國毀黨的歷史定位,他在南京也曾模仿辦過一所中央軍校,校訓從「親愛精誠」改成了「智深勇沉」,黃埔校歌的調子依舊,但「怒潮澎湃,黨旗飛舞」卻是「興復中華,保衛東亞」,最終一無所成。舞臺上的燈光再絢爛,情節再離奇,史頁中的汪精衛跪像,猶在陣亡烈士與死難同胞前懺悔中。
這些歷史都不談,賴清德談什麼二戰不二戰?
(作者爲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