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蔡賴的破壞性執政與藍營精英的自滿(徐作聖)
產業與科技發展是臺灣永遠的痛,「一人武林」半導體是AI認證中碩果僅存臺灣叫得出名號的產業。圖/本報資料照片
在蔡英文和賴清德連續主政9年的背景下,臺灣社會正經歷一場體制嚴重傾斜的困境,內部及外部接連不斷的突發狀況令政府不知所措,在此同時,有部分藍營精英卻開始懷念起「馬政府」執政時期的餘輝。
雖然與今日賴政府治國有本質上的差異,但在藍營中的主流思維中,上層有緬懷馬政府的舊日情結,而中下層充當反霸先鋒但卻毫無系統性的中心思想與治國理念,在川普侵門踏戶、肆無忌憚的霸凌下,藍綠的政治操作不但顯得非常懦弱、空洞、使不上力,「誰主沉浮」完全操弄在外人手中,更是臺灣人的悲哀!
九載光陰如白駒過隙,蔡英文與賴清德執政的9年,已成爲臺灣社會難以抹去的傷痕。從經濟凋敝到社會撕裂,荒誕不經的能源政策及滿山滿海的廢棄光電板,而從兩岸對峙、產業科技發展遲滯、到國際孤立,民進黨將臺灣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藍營精英:那些曾屬於國民黨或親藍陣營的政客與精英,仍沉醉於往日的豐功偉績,在夕陽餘暉中自我感良好,對現實的危機視而不見,這種反差不僅折射出臺海局勢的嚴峻,更暴露出臺灣政治生態的深層病竈。
蔡英文與賴清德執政期間,臺灣的困境可謂罄竹難書。經濟層面,民進黨當局將臺灣核心產業臺積電拱手讓給美國,出賣本土利益換取政治籌碼,導致產業鏈空心化;能源政策混亂,產業用電調整頻繁,企業負擔沉重,經濟部門官員因壓力巨大接連辭職,職位淪爲燙手山芋。
社會層面,軍公教退休人員權益被肆意削減,撕裂社會團結;兩岸關係更是陷入冰點,賴清德上臺後,解放軍軍機常態化巡航臺海,軍事對峙頻發,臺海和平岌岌可危。
此外,民進黨操弄意識形態,打壓異己,媒體與輿論淪爲政治工具,臺灣民主的根基被嚴重侵蝕。在民進黨執政的廢墟之上,部分藍營精英卻表現出令人費解的麻木與自滿。他們或沉溺於國民黨過去的光環,選擇性遺忘自身在執政時期的失策(如未能及時轉型經濟、應對兩岸關係僵化),將當下困境全然歸咎於民進黨。更有甚者,如李大維等藍營叛將,即便淪爲權力遊戲中的工具人,仍以老藍男身分自居,在政治邊緣蹭取最後一絲餘暉。這種認知迷障不僅阻礙了藍營的自我革新,更讓臺灣社會錯失了反思與糾錯的契機。
蔡賴的破壞性執政與藍營精英的沉醉式自滿,構成了臺灣政治的荒誕圖景。民進黨以激進手段摧毀臺灣的根基,藍營卻以保守姿態拒絕正視危機,二者共同加劇了臺灣的困境。當臺海局勢因臺獨挑釁日益緊張,當經濟壓力迫使官員跳船求生,當國際空間被不斷壓縮,藍營精英們仍抱殘守缺,以昔日榮光對抗現實潰敗,這種傲慢無異於將臺灣推向更深的深淵。
產業與科技發展是臺灣永遠的痛,「一人武林」半導體是AI認證中碩果僅存臺灣叫得出名號的產業。2015年,當首次看到大陸展示「十四五規畫」的清單時,洋洋灑灑、鉅細靡遺的大動作時,本也以爲這是一項「水分很重」的政治宣示,但10年後收關時才發現,大陸已經完成了清單項目中的絕大部分,在驚歎之餘,臺灣這10年來又爲產業及科技發展作了什麼實事?兩岸消長明顯可見!
臺灣的出路及破局之路在於覺醒與革新,不在於對過去的眷戀或對他者的指責,而在於全體民衆的覺醒與政治力量的革新。唯有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破除部門利益藩籬,用市場化思維重構產業政策,臺灣才能走出虛胖政府、柔弱產業的怪異圖騰。
民進黨需爲其破壞性政策付出代價,藍營亦需摒棄藍營精英式的傲慢,以務實姿態重建經濟、修補社會、緩和兩岸。唯有打破意識形態的枷鎖,正視問題根源,臺灣方能掙脫萬劫不復的泥潭,重尋光明之路。夕陽餘暉終將消散,唯有直面現實,方能迎來真正的黎明。(作者爲陽明交大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