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新主席面對的兩岸難題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本週六,國民黨將舉行黨主席選舉。毫無意外,兩岸路線仍是焦點話題。只是,和4年前不同,「九二共識」與「和平協議」都沒有掀起波瀾,而是有無境外勢力介選。至於具體的兩岸政策,各候選人沒有太大差別,只有郝龍斌提出要設立駐北京、上海辦事處,比較特別,可惜投票在即,沒有引起太多討論。

其實,國民黨派代表長駐大陸早有人提過,畢竟大陸對臺灣各方面都有巨大的影響,建立在地的溝通管道有助加強雙方互信,而且能就近維護在陸臺民的權益。事實上,國民黨與民進黨目前都有駐美代表,以維繫與美方的長期溝通。民進黨2016年執政後,仍保留黨的駐美代表處,國民黨則在2022年恢復駐美代表處,以免對美遊說被民進黨壟斷。大陸對臺灣的影響更甚於美國,既有駐美代表處,更該有駐陸代表處。

不過,如果沒掌握過去十年國共關係的變化,徒具機構形式也無助改善兩岸關係。不可否認,當前國共關係已和過去截然不同。回顧2005年「連胡會」時,大陸方面「反獨」優於「促統」,其後藉助「國共論壇」和大陸一系列對臺開放措施,兩岸經貿互賴加深,爲2008年後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奠定基礎。

但自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以來,大陸對臺政策主軸轉向「促統」,對國民黨的期待不再是「維持現狀」,而是「推進統一」。相對地,臺灣社會的氛圍卻對大陸日益疏離。

接着的香港反送中和新冠疫情,既推升臺灣日益升高的反中情結,也催化大陸日益升高的對臺敵意,加上大陸在臺海頻繁的軍事活動,讓主張和大陸交往對話的國民黨進退維谷。換個角度看,面對日益尖銳的美中對抗,中共對靠攏美國的民進黨政府不可能沒有強力作爲。這種期望和現實的落差塑造國共之間相互不滿的氛圍,以致雙方的互信不斷被侵蝕,更難有如當年的合作成果,這是未來的國民黨主席必須要面對的難題。

其次,重建臺灣民衆的「中國人認同」,看似成爲2、3位候選人的共識。的確,認爲自己「既是臺灣人又是中國人」的想法正逐漸減少,因而危及國民黨的社會基礎。但是,價值多元的當代社會,認同塑造已經很難由政治力強制,反而得通過長期的社會教育。

比如,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被認爲是白人民族主義還魂,但這看似逆潮流的旗幟能夠號召廣大羣衆,實際上是仰賴像柯克這樣的人,和年輕人辯論基督教價值,用行動展現基督教倫理能改變個人生命。正如柯克的遺孀說,「查理是死在信仰的前線,不是死在政治的戰場。」同樣地,要重建中國人認同,需要通過社會教育展現如「忠孝節義、禮義廉恥」的傳統倫理對個人生活的價值,而不是把認同當做政治上區分敵我的工具。

最後,這任主席既然不會是總統候選人,就應該着眼於黨的制度重建。若沒有穩固組織,再高明的政策或謀略也難以落實。過去筆者與其他學者曾提出「開放國民黨」的改革倡議,呼籲縮小中常會規模至15人以下,納入縣市長代表和立院三長,將過去的主席一人決策改爲集體領導,如此的決策方具備足夠的正當性,也才能贏得全黨支持。此次幾位候選人都提出要建立集體領導制,希望選後能夠落實。

期盼週六選出的新主席,不會眼高手低,而能埋頭重建制度、調整體質。唯有當國民黨能做到向黨內開放、向支持者負責,把全黨整合成有機的戰鬥體,方可能提出更加進取的兩岸政策,帶領全黨支持者一起向前走。(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