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溼地城市”的“大理密碼”

本文轉自:人民網-雲南頻道

人民網大理8月21日電 (記者符皓)“通過溼地生態修復、保護管理、科研監測等舉措持續加強溼地保護,溼地保護率達94.13%,鳥類增加到162種,魚羣種類逐步多樣化,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命共同體。”8月21日上午,在雲南大理舉行的“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守護溼地之美 共享詩意生活新聞發佈會上,大理市委副書記、大理市人民政府市長王劍表示,近年來,大理市委、市政府堅持高位推動溼地保護工作,建立完善溼地保護管理體系,形成了“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爲一體的溼地保護體系。

據瞭解,今年7月24日,在津巴布韋舉行的國際溼地公約組織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上,大理市成功獲評“國際溼地城市”認證,成爲中國第二個獲此殊榮的縣級市,雲南省首個榮膺此榮譽的城市。獲得“國際溼地城市”認證,大理市有何秘訣?

對此,王劍從四個方面做了介紹:

首先,榮譽的背後是蒼洱大地的詩意饋贈。據介紹,大理人民世代逐水而居,城鎮依水而建,山水林田湖相互交融,溼地資源稟賦良好,擁有洱海國家級重要溼地和羅時江省級重要溼地,以及9個一般溼地和河流、湖泊、坑塘等構成的溼地面積超2.6萬公頃,溼地覆蓋率高達15.4%,是我國西南區域典型的高原溼地城市。

其次,榮譽的背後是十年時光的不懈堅守。自2015年深入開展洱海保護治理工作以來,大理市把洱海治理推向新的高度,圍繞削減入湖污染負荷這一核心,抓實“三治一改善”各項工作,環湖截污工程、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濱湖生態修復等一系列保護治理項目和措施相繼推出,構建了“一個平臺監管”“一支隊伍管理”“一個企業運營”的“三個一”工作機制,洱海湖泊水生態修復取得積極進展,27條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優良率保持在100%,洱海水質穩定在優良水平。

第三,榮譽的背後是全民協力的智慧創造。全民參與、共建共享,是大理市溼地保護治理的源源動力。市、鎮、村三級358名河長常態化開展巡河,300餘名“洱海衛士”巡查隊員強化巡查監管,全民參與監督舉報平臺“洱海衛士”小程序,打通了洱海保護管理“最後一公里”。政研企合作不斷深化,與科研院所合作,持續提升洱海保護治理規範化、科技化水平;與環保頭部企業的合作,提升了管理效能,切實削減了洱海外源和內源污染負荷,死亡水草走出了“生態負擔”蝶變爲“再生資源”的“重生之路”。連續四年成功舉辦“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洱海)論壇”,常態化開展“世界溼地日”“洱海保護日”等宣傳活動,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遊客等羣體主動參與洱海保護治理,全民參與氛圍更加濃厚,“洱海清,大理興”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第四,榮譽的背後是綠色經濟的和諧樂章。大理市通過一產減負荷、二產調結構、三產促融合,堅定不移走以綠色爲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大理市堅持以生態環境改善帶動生態旅遊,不斷拓展“N+文旅”消費場景,持續放大大理文旅IP效應,2025年1-7月,大理市接待國內外旅遊者超4475萬人次,同比增長11%,旅遊總花費超591億元,同比增長22%。大理市榮登2025年全國縣域文旅融合綜合競爭力排行榜首位,成爲世界各地旅客嚮往的健康生活和旅遊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