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受理潮迴歸的密碼

暌違許久的IPO受理關終於迎來批量項目。

僅6月30日一天,三大交易所便一口氣受理了46個IPO項目,放眼整個6月共受理了150單IPO項目,較2024年同期增加了120家。

不過在受理數快增的背後,北交所成爲了主力軍,6月受理數達到97家,佔當月受理項目數的比例超過6成。

滬深交易所的受理數目分別僅爲25家、28家,但較2024年6月兩大交易所分別受理1家的情況來說仍有回暖。

從此次獲得受理的項目整體情況來看,呈現以下三大特點:

一是行業包容度上升,業績足具規模的消費類項目也有機會踏入受理環節;

二是大型項目的募資額有所上升。

今年6月受理的IPO項目中,募資額排名前10的項目規模合計達到430.36億元,其中不乏出現超80億元的單個巨型IPO項目;

三是創業板也向未盈利企業開閘,但以“0收入”著稱的第五套科創板上市標準仍未迎來新受理項目。

隨着IPO受理關口的打開,市場有望迎來更多優質項目。

受理潮復現

在IPO節奏放緩前,每年的6月都是A股IPO申報旺季。

原因在於IPO企業的財務有效期爲“6+3”,即6個月有效期,並且可以申請延長不超過3個月。

“以12月31日作爲基準日,一般是在6月底前申報IPO,申報的時候就是完整的3年數據,6月末之前申報不用加期,這可以減輕財務覈查等工作壓力。”一位北京的投行人士解釋稱。

這便是每年6月IPO申報潮的由來。

但IPO放緩後,2024年6月滬深分別只受理1家公司的上市申請,只有北交所的受理項目還達到28家。

這一情況如今有所緩解。

今年6月,三大交易所合計受理了150單IPO項目,同比增加了120家。

但此番受理潮的重要推動力來自北交所。

北交所同期受理97單IPO項目,同比增長了69家,佔比超過6成。

相比之下,滬深分別僅受理了25單、28單IPO項目,同比增長了24家、27家。

確實有所回暖,但若對比2022年、2023年同期,今年的滬深受理數仍然只有巔峰時期的1/4左右。

滬深IPO註冊制改革領跑全球的2022年,上交所、深交所時年6月分別受理了88單、144單IPO項目;IPO熱度有所下滑的次年6月,滬深交易所亦分別受理了72單、114單。

IPO受理數的反彈,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各方壓力。

由於前期撤回項目較多,滬深兩市即將陷入“無項目可審”的境地——不考慮今年6月受理的滬深IPO項目,上交所、深交所的在審IPO項目數分別僅爲43家、34家。

這當中還有近1/4的IPO項目已過會或進入提交註冊環節,實際留存交易所審覈的項目僅有58家。

如今隨着IPO受理關的增壓,市場有望迎來更多優質項目。

前十大募資額超400億

此次受理潮展現了滬深市場對行業、募資額、未盈利的包容度。

一是消費類項目亦有獲得受理的機會。

2023年以來調味品企業幺麻子、飲料企業鮮活飲品、化妝品企業毛戈平、中國茶葉等陸續撤回了IPO申請,此後滬深市場便再未看到同類項目申報滬深IPO。

今年6月,滬深市場各受理了1單消費類IPO項目的申請,分別是廣西百菲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百菲乳業”)、北京植物醫生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植物醫生”)。

不僅如此,2年來未有成功上市的紡織業項目亦有所突破。

作爲HM、優衣庫等品牌面料商的杭州福恩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福恩股份”)在深交所主板的IPO申請亦獲得受理。

目前護膚品企業穀雨等消費類項目正處於輔導環節,此番滬深交易所受理同類項目的積極信號或許讓這些公司吃下了“定心丸”。

不過這些項目的共同點,是業績都已足具規模。

2024年,百菲乳業的收入、歸母淨利潤分別達到14.23億元、3億元,均同比增長超3成;

植物醫生的收入、歸母淨利潤分別爲21.56億元、2.43億元;福恩股份的2024年收入、歸母淨利潤亦分別達到18.13億元、2.75億元。

二是大型募資項目有所增多。

信風統計發現,今年6月受理的IPO項目中,募資額排名前10的項目均突破10億元大關,募資規模合計達到430.36億元,超過2023年同期前10名的264.62億元,增長了超6成。

其中,面板製造商惠科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惠科股份”)、GPU廠商摩爾線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摩爾線程”)和上海超硅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海超硅”)的IPO募資額位居前三名,分別爲85億元、80億元和49.65億元。

不過在這一過程中,惠科股份主動下調IPO募資額。

早在2022年,惠科股份就曾向深交所創業板遞交IPO申請,彼時募資額高達95億元,其中的28.5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銀行貸款,但此次深主板IPO下調補流項目的金額至10億元。

作爲全球頭部的大尺寸液晶廠商,惠科股份確實有這個底氣,2024年收入已經超過400億元,可位至當前深證主板公司第80餘位,同期歸母淨利潤亦達到33.39億元。

摩爾線程、上海超硅雖然仍處於虧損階段,但已經形成規模化收入。

目前摩爾線程GPU覆蓋AI智算、高性能計算等場景,2024年創收4.38億元;上海超硅主要從事大尺寸硅片生產,2024年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

三是創業板受理了首單未盈利項目。

6月27日,深圳大普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普微”)的創業板IPO獲得了深交所的受理。

作爲創業板受理的首個未盈利項目,大普微2024年歸母淨虧損達到1.91億元。

因爲大普微選擇的是不對盈利有所要求的第三套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於5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5億元。”

雖然早在2020年深交所便設立了該上市標準,但由於一度處於“暫不實施”的狀態,長時間來未有企業以該標準申報IPO。

儘管創業板“第三套”已有所突破,但是“第五套上市標準”的項目仍在等待入場。

其中,第五套僅對市值和產品研發進展提出要求:“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牀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

目前受理的科創板IPO中,暫未有“第五套”上市標準的項目。

不過監管已釋放積極信號。

7月1日,以第五套上市標準申報IPO的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順利通過上市委審議,打破了第五套上市標準審覈近乎停滯的狀態。

部分擬採用第五套標準的項目已經在推進IPO輔導。

“我們已經報輔導了,現在就是按流程在走,看看有沒有機會推進到科創板IPO申報環節。”一家尚未有產品上市的醫療器械企業人士告訴信風,“不過我們產品已經三期了,商業化在望,所以壓力沒那麼大。”

受理關口何時再度迎來“第五套上市標準”的項目,市場正在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