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定假日增4+1天 西醫基層擬提案下修合理門診量
醫界醞釀向健保署提案下修西醫基層合理門診量,希望從一個月25天減少至24或23天。圖爲醫護人員幫民衆打疫苗。(本報資料照)
立法院9日三讀通過國民黨所提《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未來國定假日將新增4+1天,除勞動節改爲全國放假外,還新增小年夜、教師節、光復節、行憲紀念日。醫界擔憂,假日增加後,開診成本也提高,員工上班會需要2倍薪、補休,已在醞釀向健保署提案下修西醫基層合理門診量,希望從一個月25天減少至24或23天。
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現行西醫基層合理門診量爲一個月25天,診所營業滿25天,就可用30天去算,若低於25天,幾天就是幾天。因每日前30個病患診察費最高,超過30個就會越來越少,假設一個月看的病人總量不變,除下來,平均一天看的人數較少,收入就較高。
林應然認爲,增加國定假日,員工上班就要給2倍薪、補休,有時員工想要放假,也不能強制上班,人少的診所將首當其衝,尤其「單人診所」特別困擾,這樣的診所約佔所有診所的3分之2。現在的診所已「醫不聊生」,近期醫界已在醞釀向健保署提案,透過下修合理門診量至24或23天,減輕診所的財務壓力。
至於這項新制對藥界的影響,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如果是藥師自己當老闆的獨立藥局,衝擊不大,一般獨立藥局都是隻休禮拜天,禮拜六都上班,不管政府規定休多少天,還是照常營業,成本自己吸收;對於醫院的藥師,則應該很開心,因這些藥師幾乎都是受聘的,由資方負擔薪水,有得休假就會休;
對連鎖藥局而言,因員工、藥師也要休假,成本就會提高。黃金舜粗估,每年增加5天假期,年增的營運成本2萬元跑不掉,而診所壓力更大,可能超過2萬。西醫基層提案下修門診量,生意好的診所掛號會更難,看病的人數也會減少。若醫師2分鐘就看完一個病人,醫療品質不會好,下修合理門診量將有助於醫療品質的提升。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合理下修門診量是醫界自律、確保服務品質、病人安全的措施,但也可能導致病患涌入大醫院。若能同步改善分級醫療制度,這樣的風險就會減少。
爲此,洪子仁提出3個配套。針對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若爲穩定的病患,建議可從3個月領藥一次,放寬至4~5個月一次,減少就醫次數、基層醫師的壓力。其次,是發展假日、夜間診療的獎勵,減輕醫院急診的壓力,減少病患涌入大醫院急診就醫。另外,也要加強區域醫療的整合,讓醫學中心、基層互相合作,讓病患得到轉診、後送的機制。
洪子仁表示,還假於民是社會進步的里程碑,臺灣的假期沒有國外多,增加國定假日有助於增加民衆的幸福感,需要大家一起支持。而健保體系、醫療服務的供給也要同步進化,讓醫護多休息之際,也不影響民衆就醫權益,才能創造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