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這座“橫豎都是世界第一”的大橋合龍了!
1月17日下午2時許,最後一節鋼桁樑在智慧纜吊系統牽引下,從起吊平臺緩緩垂直上升,與吊索連接後,緩慢放鬆限位,與前一樑段完成鉸接,在六百餘米的高空成功“牽手”。至此,貴州交投集團所屬橋樑集團承建的六安高速公路花江峽谷大橋順利合龍。深不見底的“地球裂縫”之上,騰飛起一條“綠色巨龍”。
花江峽谷大橋是貴州省六枝至安龍高速公路的關鍵控制性工程,於2022年1月開工建設。橋樑全長2890米,主橋爲1420米鋼桁加勁樑懸索橋,橋面距水面高度625米,建成後主橋跨徑居山區橋樑跨徑世界第一、橋樑高度居世界第一,“橫豎都是世界第一”的超級工程奇蹟再次由貴州書寫。
625米有多高?
相當於220層樓,比位於其上游、已建成的世界第一高橋杭瑞高速公路北盤江大橋還要高出60米左右。
奔騰不息的北盤江上,一紅一綠兩座超級大橋遙相對望,就像欲與天公試比高的“兩兄弟”,訴說着貴州“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麗篇章。
625米的高度如何抵達?
更高的高度,意味着更強的峽谷風,最高風速有時會達到14級。爲了保證大橋的抗風安全性,早在大橋建設前,項目設計施工團隊就部署了激光雷達風控系統,獲取峽谷風的實測數據,24小時捕捉風場情況,包括風速、風向、風攻角等,開展風洞實驗,深入分析大橋在不同風況下的反應。大橋鋼桁樑採用“水平導流板+上中央穩定板”的綜合氣動措施,將大橋發生顫振和渦振的風險降至最低。
在大橋“長高”的過程中,項目採用先進的重型爬架施工技術,該設備如同一個巨大的蜘蛛人,緊緊抱住塔柱,即使在高達15級的狂風中也巋然不動。面對大斷面空心塔柱施工組織複雜的困難,項目提出“結合液壓爬模+大斷面塔柱內模無支架施工”的工藝,在降低支架搭設帶來安全風險的同時,提高施工效率。
1420米的長度如何跨越?
首先要“扎穩馬步”。花江峽谷大橋全橋混凝土總用量達43.9萬立方米,其中最大的混凝土結構——安龍岸錨碇更是達到16.4萬立方米。智能溫控系統的使用使得混凝土在降溫過程中得到了完美地控制,保證了大橋“下盤”穩固。
其次要“牽好線”。大橋兩邊的主纜索分別由217股索股組成,把整座大橋“繃”了起來,單根自重就達9331噸、承載能力達4萬多噸。甚至植入了3條智慧纜索,裝有光柵光纖傳感裝置,實時監測大橋的健康“生命線”。
最後要“搭好橋”。大橋主橋共有93個鋼桁樑節段,樑段總重量達2.1萬餘噸,標準節段總重約215噸。大橋鋼桁樑採用虛擬預拼裝技術、北斗動態精準定位技術、智慧纜索吊裝系統等,完美實現雲端“搭積木”。
花江峽谷大橋是一座由貴州投資、貴州設計、貴州施工,並使用貴州建材的“純貴州造”大橋。與天爭、與地鬥,貴州橋樑建設者們膽大心細、推陳出新,創造了一系列新技術、新工藝,攻克了山區峽谷風、混凝土澆築、優化索股架設、高空大噸位吊裝等一道道難題,用智慧和汗水澆築起這座超級橋樑,展現了橋樑建設的“貴州實力”。
從2024年11月4日開始首節段吊裝,去除吊裝期間電力系統檢修和不利天氣因素,項目建設團隊僅用兩個月時間完成了全部鋼桁樑吊裝作業,更向世界展現了橋樑建設的“貴州速度”。
當前,花江峽谷大橋總體建設進度達94%,預計2025年下半年建成通車。同時,大橋在修建過程中積極融入“旅遊觀光、民族風情、鄉村振興、橋樑文化、地質奇觀”等元素,建成後將聯動周邊黃果樹瀑布、龍宮、雙乳峰和三岔河景區形成一小時旅遊圈,打造“以橋爲目的地、以橋爲文化、以橋爲場景”的貴州橋旅融合3.0樣板,成爲國內首個集“橋樑觀光+橋樑運動體驗+旅遊服務”爲一體的橋樑融合綜合體。
從“第一”到“第一”,橋樑世界紀錄在貴州不斷刷新,以令人驚歎的速度與品質向雲端生長,直到在沒有平原支撐的中國西南腹地托起一座“高速平原”,直到“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的嘆息變成“橋樑博物館”的讚譽,直到又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開始了——
擁有三個“世界第一”、一個“世界首創”的納晴高速六枝特大橋,正進入最後的建設衝刺階段。
世界最高的雙向六車道鋼桁樑懸索橋安盤高速天門特大橋兩岸主塔全部封頂,大橋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沿着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新年伊始,貴州省委、省政府便召開了全省抓產業抓項目抓招商推進會,堅決貫徹擴大內需戰略之舉,圍繞擴大有效投資大抓產業、大抓項目、大抓招商。
花江峽谷大橋的順利合龍既是喜訊,更是激勵貴州發展前行的強大動力。
貴州17.6萬平方公里的壯美山河上,3萬多座橋樑星羅棋佈,全世界前100座高橋近半數在此。它們架設在峽谷之上,把天涯變咫尺;它們橫亙在江河之上,連結過去與未來。
懷着“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壯志豪情,萬橋飛架,挺起貴州高質量發展的“脊樑”。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璇 劉力維 高航 黃秀銘 侯萌
製作 盧思露 黃國平 彭啓雲
海報設計 龍春宇
編輯 胡桅可
二審 楊韜
三審 閔捷
來源:貴州日報報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