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醫附院職能部門以新機制激活臨牀服務效能

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碼”上轉作風 服務“上”心來

貴醫附院職能部門以新機制激活臨牀服務效能

在紮實推進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之際,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以下簡稱“貴醫附院”)將學習教育與作風建設深度融合,推動職能部門從“被動履職”向“主動服務”全面轉型。“碼上辦”機制的落地生根,像一座高效運轉的服務橋樑,讓行政職能部門與臨牀需求精準對接,真抓實幹出成效,踐行以臨牀爲中心的初心,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

自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該院黨委始終聚焦中央八項規定中“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羣衆”的核心要求,直面過去職能部門服務臨牀時存在的“流程繁瑣、響應滯後、協同不足”等痛點。臨牀科室曾無奈調侃:“申請一次設備維修,填單、審批、協調繞一圈,患者都出院了還沒動靜。”這樣的困境,成爲作風建設必須啃下的“硬骨頭”。

爲全力保障臨牀科室高效運轉,貴醫附院由院辦牽頭,聯合紀檢、人事等多部門反覆調研論證,將學習教育中凝聚的“服務臨牀無小事”共識轉化爲具體行動。

今年4月3日,“碼上辦”機制正式上線。這一機制以“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爲雙引擎,構建起“掃碼提交—智能派單—專員對接—多部門聯動—全程跟蹤—滿意度閉環”的全鏈條服務體系。職能部門精選業務骨幹擔任對接專員,從“坐辦公室等需求”變爲“業務來了主動辦”,手機裡的“碼上辦”後臺成了新的工作臺,響應速度從過去的按天算壓縮到按小時計,讓臨牀科室真切感受到指尖提交、馬上就辦的便捷。

“碼上辦”運行4個月來,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累計處理臨牀需求59件,涵蓋設備維護、後勤保障、績效覈算、流程優化等12個領域,辦結率100%,臨牀滿意度也同步達到100%。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個個作風轉變的鮮活實踐。

5月16日,血管外科曾通過“碼上辦”反映:科室對講機頻繁出現電池鼓包,存在安全隱患。提交需求僅1小時,設備處專員就帶着技術人員趕到現場,拆開故障設備排查原因,保衛處同步聯動,更換了問題電池,副院長李偉批示設備處和保衛處共同處理,查明原因,對同類產品做好安全排查。保衛處積極迴應,聯繫設備處進行排查,嚴防事故發生。從“解決一件事”升級爲“規範一類事”,這正是開展學習教育中“舉一反三抓整改”、標本兼治要求的執行落地。

6月4日,省政府機關門診部提出希望重新擬定鍼灸推拿科績效方案的需求,發展規劃處專員當天就下沉科室,蹲點對接收集醫護人員意見,迅速梳理核心訴求,一週內拿出的初步方案精準貼合臨牀實際。“以前改方案至少要跑三趟,現在專員主動上門對接,這服務走心走實!”省政府機關門診部主任劉鴻的點贊,道出了臨牀科室的共同感受。

更深刻的變化,藏在職能部門的工作日常裡。過去,臨牀科室遇到跨部門問題,常常陷入“你推我擋”的僵局;如今,“碼上辦”後臺設置協同督辦功能,只要涉及兩個以上部門,系統自動提醒首接部門牽頭協調,後勤處爲第二住院樓更換廁所排氣扇、信息中心就檢查自動預約系統進行鍼對性改造……這類多部門聯辦的事項佔比居高,卻從未出現卡殼。確保羣衆訴求件件有迴音,事事有着落。

“以前是臨牀追着流程跑,現在是流程圍着臨牀轉。”這是許多醫護人員的直觀感受。每週三下午,職能部門的對接專員主動到臨牀科室現場調研,記錄下走廊感應燈不亮、值班室熱水供應不足等小問題,回去後立刻通過“碼上辦”閉環解決。這種“主動下沉問需”的模式,讓學習教育中“深入一線、服務羣衆”的要求,變成了看得見、摸得着的行動。

作風轉變非一日之功,服務提升永無止境。如今的“碼上辦”,已從最初的需求響應平臺升級爲作風建設窗口,臨牀的每一條評價都會納入職能部門績效考覈,慢作爲不作爲會被即時預警,而主動服務創新解決的典型則會在全院通報表揚。

下步,貴醫附院將讓“碼上辦”的服務觸角延伸至更多角落,實現需求自動預判、方案智能推送、AI助力科研賦能,讓以臨牀爲中心的理念深植每個職能部門的日常。(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