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供需格局改善板塊,重視“泛科技”新質生產力 | 投研報告

山西證券近日新材料2025年年度策略:“十四五”期間風電需求穩步增,24年1-11月裝機容量同比增長7.28%;2024Q1-Q3風電公開招標119.1GW,同比增長93%。2025年全年將新增風電光伏裝機約2億千瓦,風電需求確定性較高;供給端看,風電整機企業聯合簽署《自律公約》,供給格局或將改善,風電整機價格有望企穩回升,建議關注風電產業鏈材料公司,包括時代新材、麥加芯彩。

以下爲研究報告摘要:

投資要點:

基本面:週期磨底,行業產能擴張增速放緩,內卷式競爭及價格戰有望緩解。2021-2023年,國內化學原料及製品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增長15.7%、18.8%以及13.4%;2024年1-11月累計同比增長10%,目前仍處於新一輪化工產能釋放期,但擴產增速有所放緩,行業盈利能力承壓。2024年行業整體利潤率維持在3%-5%之間,處於歷史底部水平,當前仍處於磨底階段。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5年要抓好多項重點任務其中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伴隨着“內卷式”競爭綜合整治進程,有望建立規範的行業秩序,供給端格局有望改善,盈利水平或將修復。

投資建議:從長週期來看,化工材料行業將面臨新的變革週期,主要體

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能源轉型加速,由化石能源向可持續能源轉型發展;2)AI智能化及合成生物學開始滲透,由傳統化工轉向“新化工”;3)綠色循環低碳將構成核心競爭力,全球化工競爭格局有望重塑。新材料將會在變革週期中承擔重要角色,朝着高端化、差異化、綠色化邁進,我們建議關注供給格局改善板塊,重視“泛科技”新質生產力及產業升級驅動下的新興市場機會。1)供需格局改善的板塊,包括維生素及風電產業鏈材料;2)新質生產力受益方向,包括合成生物學、SAF(可持續航空燃料)、特種塗料、半導體材料、人形機器人產業鏈。

維生素:巴斯夫裝置復產影響有限,維生素E價格有望維持高位。我們觀察到2023年德國維生素E進口量較2006年增長近兩倍,而其餘維生素進口量變化不大,考慮需求增量有限,故進口量大幅增長原因或在於巴斯夫維生素E生產裝置長期老化,實際產量或遠低於名義產能宣稱的4萬噸,未來海外維生素E仍將依賴進口,復產影響有限,建議關注新和成、浙江醫藥、安迪蘇、天新藥業。

新能源材料:十四五收官之年,規範秩序破除內卷,政策驅動預期向好。“十四五”期間風電需求穩步增,24年1-11月裝機容量同比增長7.28%;2024Q1-Q3風電公開招標119.1GW,同比增長93%。2025年全年將新增風電光伏裝機約2億千瓦,風電需求確定性較高;供給端看,風電整機企業聯合簽署《自律公約》,供給格局或將改善,風電整機價格有望企穩回升,建議關注風電產業鏈材料公司,包括時代新材、麥加芯彩。

生物製造:生物製造推動傳統化工產業轉向“新化工”,向着綠色低碳、安全性高、可持續發展模式發展是長期趨勢,從而帶動產業鏈結構優化,重生物技術以及生物基材料對傳統技術和石化基材料的替代,關注合成生物學及SAF需求放量機遇。當前合成生物產業仍處於生命週期早期,產品型公司更易成長,選品能力對短期財務業績產生關鍵性影響,建議關注合成生物學領域公司華恆生物、梅花生物、凱賽生物、藍曉科技、聖泉集團。SAF:歐盟要求2025年SAF強制摻混比例達到2%,歐洲需求量有望達137萬噸,建議關注SAF企業嘉澳環保,UCO(SAF上游原材料)企業山高環能。

特種塗料:世界局勢複雜多變,重視戰略材料自主可控,隱身塗代表國家軍事科技實力。截至2024年底,美國現役戰鬥機2679架,佔全球在役戰鬥機總數的19%;我國爲1583架,佔比11%。從戰鬥機代際看,美國四代機和五代機,佔比分別25%、27%,相比之下,中國隱身戰機數量仍有提升空間。隱身材料作爲關鍵武器裝備的核心部件,增量需求廣闊,建議關注華秦科技、佳馳科技。

半導體材料:消費電子復甦+AI+國產替代,關注半導體材料領域機遇。2024年,AI應用擴散到消費終端,受益於AI推動的換代升級,2024年消費電子市場穩步增長,預計全年市場規模19772億元,同比增長2.97%。目前半導體材料進口依存度仍然高,電子氣體、光刻膠等多個核心產品國產化率不足20%,仍有進口替代提升空間。OCA光學膠板塊建議關注斯迪克;電鍍液及光刻膠板塊建議關注艾森股份。

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產業趨勢明顯,輕量化需求有望拉動上游材料擴容。PEEK材料可用於製造人形機器人的關節、四肢、軀體及骨架,相比於金屬材料可減重40%,同時保持足夠的強度和剛性,滿足機器人的負載和靈活性需求。中商產業研究院預計國內2025年PEEK材料市場規模將達到21億元,同比增長10.53%,建議關注DFBP(PEEK合成單體)生產商中欣氟材、PEEK材料製造商中研股份。

風險提示:下游行業景氣度波動風險;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市場競爭格局加劇風險;核心技術人員流失和技術泄密風險;在建項目進度不及預期風險;客戶認證進度不及預期風險。(山西證券 冀泳潔,王銳,申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