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月亮什麼事?哈佛研究曝新月前易頭痛:風險飆1.34倍

哈佛研究發現,接近農曆月底的新月期間,偏頭痛發作風險是滿月時的1.34倍。(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偏頭痛常說來就來,讓人措手不及。神經內科醫師鄭淳予表示,哈佛最新研究發現,在月亮隱沒的「新月」前1到2天,也就是接近農曆月底,偏頭痛發作風險是滿月時的1.34倍,建議患者可依此建立頭痛日記,若發現兩者有高度相關,可在農曆月底前2到3天,透過飲食、藥物預防,來減少發病的機會。

鄭淳予在臉書粉專「鄭淳予醫師。腦神經科學博士」發文指出,上述研究是由美國賓州大學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共同進行,成果已發表在2025年8月28日出版的《Headache》國際期刊,結果發現月亮週期可能成爲預測偏頭痛發作的指標。

鄭淳予表示,研究發現,偏頭痛的發作高峰期,集中在新月來臨前的1至2天,這段時間相當於農曆月底,從地球上幾乎看不見月亮,偏頭痛的發作風險,比滿月時高出34%,是後者的1.34倍。

月亮如何遙控人類大腦?鄭淳予表示,目前尚無定論,但研究人員提出下列3個假設。

褪黑激素是調節睡眠的黑暗荷爾蒙,也有減緩疼痛作用,月球引力、月光強弱或氣壓的波動,可能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進而調節大腦對頭痛的敏感度。

除了已知的24小時日夜節律,科學家推測,人體可能也內建月亮週期生理節律(約29.5天),這種月亮節律在海洋生物中很普遍,例如珊瑚和魚類的繁殖週期就與月亮同步,偏頭痛的週期性發作,也可能受到這種節律影響。

某些海洋生物中,CSNK1D 基因參與調節對潮汐或月相反應,科學家推測,若人體存在此基因特定變異,可能會對月亮週期的影響更敏感。

鄭淳予表示,2025年下半年的新月,分別是國曆9月22日、10月21日、11月20與12月20日,偏頭痛患者可把這些日期標記在行事曆,對照自己頭痛日記,若發現高度相關,建議在新月來臨前的 2到3 天,就開始加強頭痛預防,「不要等到火燒厝才緊張,小火就要趕快滅。」

鄭淳予表示,頭痛預防包括使用CGRP抑制劑等預防性用藥,或是從飲食來避雷,研究發現,血糖波動與脫水,都會增加偏頭痛風險,可採定時定量用餐,不要隔餐不吃或突然暴食,並全天候補充水分,來減少發病風險。

此外,某些人食用酒精、起司、巧克力、柑橘類水果、味精、加工肉品,特別容易誘發頭痛,在新月期間,也可減少食用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