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影響 央視:6月份陸對美三大主要能源進口近零
關稅戰影響,大陸央視:6月份中國對美三大主要能源進口幾近清零。(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央視新聞報導,美國川普政府在貿易問題上反覆無常,美國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行業遭遇重創。7月24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自川普挑起中美貿易戰以來,中國買家逐步減少進口美國能源,尋求多元化能源供應管道。6月份,中方已幾乎完全停止從美國進口三大主要能源——煤炭、原油和液化天然氣(LNG)。
今年2月,大陸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稱,自2月1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包括對煤炭、液化天然氣加徵15%關稅,對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皮卡加徵10%關稅。據報導,這是中方針對川普政府發起貿易戰的第一波反制措施之一。
根據公開數據,隨着購買美國產品的經濟可行性降低,從美國到中國的能源流動已逐漸減少。
這一情況在上個月達到頂點。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作爲全球原油最大買家,6月份,中國自美國未進口任何原油,爲近三年來首次。去年6月,中國從美國的原油採購價值近8億美元。
作爲美國主要出口產品之一的天然氣,上個月的對華出口量連續第四個月爲零。
6月份,美國煤炭對華出口連續第二個月縮減至僅幾百美元。相較之下,去年6月,中方購買了價值超過9000萬美元的美國煤炭。
據悉,由於美國濫施關稅,美國液化天然氣、原油和液化石油氣(LPG)等能源對華出口成爲關注焦點。
中國和美國分別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買家和賣家。數據顯示,美國2024年LNG出口量達到8690萬噸,較2023年增長2.8%。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LNG進口量達7132萬噸。
近年來,地緣政治衝突令雙方開始在LNG領域「脫鉤」。據悉,中國從美國進口的LNG比例相對較低。去年,中國僅有6%的LNG來自美國,低於2021年11%的峰值。今年4月18日的一份航運數據指出,中國停止進口LNG的時間不斷增加,截至當時已持續超過70天,不斷刷新五年以來的間隔紀錄。
「這將產生長期影響,」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天然氣專家索菲·科爾博曾表示,「我認爲,中國進口商再也不會簽訂任何新的美國液化天然氣合同了。」
美國高關稅對於石油行業的影響也在顯現。7月初的數據顯示,中國已經連續三個月(3月至5月)避免購買美國原油,中國買家的缺席導致美國海外原油銷售量暴跌至兩年來的最低水平。報導稱,這無異於給了本就面臨着油價下跌壓力的美國頁岩油開採商一記新的打擊。
川普挑起中美貿易戰,反噬其身,讓美國丙烷(LPG的一種)一度失去中國市場。數據顯示,2024年,川普政府上任前,中國近60%的液化石油氣進口來自美國。
今年5月有報導稱,許多中國塑膠工廠不願重新進口美國丙烷,已轉向加拿大和中東。據分析,考慮到當前關稅,使用美國丙烷的利潤「並不豐厚」,除非價格出現波動,否則「不會有大量丙烷從美國運往中國」。
此外,近幾個月以來,中國對美國玉米等農產品的進口也有所減少。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截至目前,中國對2025-26年度美國大豆和玉米的遠期採購量爲零。但有分析稱,除了美國關稅因素外,部分原因在於季節性變化,以及來自其他較小市場的競爭。
與此同時,中國買家一直在積極多元化其大宗商品進口市場。據悉,中方目前大部分原油來自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美國僅勉強進入前十。俄羅斯也成爲中國天然氣進口的重要來源。
挪威雷斯塔能源諮詢公司負責石油市場的副總裁林燁(Lin Ye)表示,停止採購美國原油,反映了中國向其他供應商的戰略轉變以及長距離運輸的成本。他同時表示,這同時是中方「對美國持續關稅和制裁威脅,以及更廣泛戰略緊張局勢的謹慎迴應」。
此前,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接受《中國能源報》採訪時表示,中國天然氣的供應管道多元,並不單一依賴於美國。
中國正致力於提高國內天然氣的產量,以強化能源安全保障。大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1-2月份,全國規上工業天然氣產量43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7%。與此同時,從煤炭到可再生能源,再到從俄羅斯陸路輸送的天然氣等更爲廉價的替代能源,正在削弱中國對海運天然氣的需求。
美國已威脅對購買俄羅斯能源的國家徵收高額關稅。7月14日,川普稱對俄羅斯總統普丁「強烈不滿」,並放話稱,若在50天內無法達成俄烏和平協議,將對俄羅斯實施稅率高達100%的「嚴厲關稅」制裁。川普還提到了「二級制裁」,被外界解讀爲此舉將針對中國、印度等進口俄能源的國家。
7月15日,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迴應美方威脅時表示,中國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的立場一貫明確,中方始終認爲,對話談判是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唯一可行出路。中方堅決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
林劍指出:「關稅戰沒有贏家,脅迫施壓解決不了問題。希望各方能爲推動烏克蘭危機政治解決進一步營造氛圍、積累條件,多做有益於勸和促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