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韌性保護體系

王心源

所謂韌性保護體系,就是一套能夠具有快速反應和彈性調適的文化遺產保護、風險管理與治理體系。這套體系使文物在面對氣候變化、外部衝擊時,能夠迅速進行彈性調適,管理者能夠快速實行預警或者採取避險措施。

氣候變化已成爲文化遺產面臨的重大威脅之一。氣候變化一方面表現在氣溫、降水等平均值在較長一段時間的變動,另一方面表現在氣溫、降水等變率的變化。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氣候特徵,亦有不同材質(土、木、磚、石等)的文化遺產。不同材質的文化遺產面對氣候變化應該有不同的反應與韌性。我國80%以上的遺址本體爲土質,尤其在西北地區現存大量的土遺址。開展不同材質、不同地區的文物韌性研究迫在眉睫,有區別、有重點、有針對性開展文物保護對策,特別要關注土、木質材料的文物對於氣候變化的反應。

由於歷經風雨與歲月洗禮,文物的老化、劣化、糟朽不可避免,本體不同程度地在損毀。文物修復使其恢復原貌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同時需要增強文物本體的抗外部衝擊、抗侵蝕能力。今天的對“症”下“處方”(修復辦法),更強調在修復前對文物進行精細的科學探測、檢測、研究、評估以及多種修復措施的配套。僅僅“修舊如舊”還不夠,還需要“修舊固體”。

有的文物遭受的損毀,是由於周邊環境突變引起的災害所致。因此,周邊環境保護要與文物保護一起重視起來。很多古建築與其周邊環境是一體化的,文物本體是寓於賦存環境之中的,加強對文物賦存環境安全性的研究已經是共識。

當前,技術對於保護不再是限制條件,但技術應用與文物保護“兩張皮”的問題沒有完全解決。我們需要對文物的價值、特性與屬性有充分的認知,才能充分利用技術實現對文物脆化、劣化的早期診斷,實現對於文物的有效監測,提升文物在災害來臨時的預警與應急處置能力、防險與避險能力。

韌性保護體系的目標是實現文物在面對外部衝擊後最大化的自我治癒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爲一種更爲科學、系統的防護體系,它對文物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從事發時的“搶救性修復”轉向事發前的“適應性維護”,這需要我們加強學習、提高對於文化遺產的認知能力。在技術上,需要整合現有的文物保護數據與系統,建立跨領域的協作平臺,在統一規範標準下實現數據互通與資源共享,實現文化遺產保護各環節目標的協調一致。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2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