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因應危機時代 建構韌性家園
我國「韌性家園計劃」將智慧健康和遠距照護納入爲重要策略。圖/美聯社
在全球不確定性持續升高的時代,我國積極建構「韌性家園」,以因應戰爭、天災等不可預測的危機。面對國際情勢中不斷重演的戰爭衝突及不可預期的天災,國家級的韌性戰略顯得尤爲重要。
韌性社會的核心目標是降低突發事件造成的緊急危難。在緊急醫療救助方面,即時處置傷患和提供必要的醫療照護,是兩項重要關鍵。第一時間的醫療介入不僅能大幅減少死亡,還可以避免傷勢惡化。更重要的是,傷勢較輕的受災者還能迅速投入救災行動,形成社會互助的正向循環。
我國「韌性家園計劃」將智慧健康和遠距照護納入爲重要策略。此一願景的實現依賴兩個關鍵基礎:資料交換和可攜式醫療器材。其重要性體現在即時性、精準性和靈活性三個維度。
資料交換的核心意義在於打破醫療系統的資訊孤島。在緊急救援情境下,不同醫療機構、護理單位能夠即時共享患者資訊,以顯著提升救援效率。救援人員可快速暸解傷患的既往病史、過敏原、用藥紀錄等關鍵醫療資訊,從而制定最適切的處置方案。這種即時資訊串聯可以避免重複檢查、減少醫療資源浪費,同時降低誤診風險。
可攜式醫療器材則爲現場救援提供了技術支撐。這類微小化、輕量化的醫療設備能夠迅速部署到災難現場,爲傷患提供即時診斷和初步治療。其優勢在於機動性強、攜帶方便,能夠快速進入交通中斷、基礎設施癱瘓的災區。例如具備遠端影像傳輸功能的攜帶式超音波、可即時監測生命體徵的穿戴式裝置,都是關鍵救援工具。
資料交換與可攜式醫療器材的整合,實際上建構了一個動態、彈性的緊急醫療網絡。透過整合BIO-ICT技術,救援團隊可以即時追蹤每一位傷患的狀態,並根據即時數據調整救援策略。這種即時、精準的醫療資訊系統,是降低災難傷亡的關鍵技術基礎。
然而,在資料交換上,目前醫療體系存在明顯的系統性障礙,包括資料標準分歧、數據孤島現象,以及缺乏生態系統協作機制。不同醫療機構採用不同的電子病歷系統,導致資訊交換互操作性低。
醫療與護理機構使用不同系統,缺乏數據共享機制,造成醫療與照護資訊斷裂。各方利益考量和競爭心理阻礙資料開放和系統整合,即使已制定相關政策,執行層面仍然不足,影響作業效率和緊急應變能力。
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國家危機處理的高度視角出發。技術層面的挑戰,如系統對接、資料安全等,是可以克服的。關鍵在於打破組織間的文化隔閡,建立共享、開放的醫療生態系統。臺灣在可攜式醫療器材的研發上已展現優勢,未來應着重於微型化、輕量化的整體統合設計,以符合遠距醫療需求。
面對不可預測的天災和戰爭,提前部署是降低傷害的關鍵。韌性家園計劃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框架,涵蓋健康照護、資通安全、安居等多個面向,展現我國因應複雜危機的戰略思維。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建構韌性社會不是選項,是生存的必要條件。透過科技創新、制度整合和前瞻性思維,奠定國家的長期韌性堅實基礎。真正的國家安全不僅在於軍事防禦,更在於社會系統面對危機時的應變能力及復原力。智慧醫療和遠距照護正是這種韌性的具體體現,是因應不確定性的關鍵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