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四年期國防總檢討》 建構敏捷戰力、防衛韌性確保國安

國軍持恆實戰化訓練,透過戰備偵巡等作爲,深化戰場經營。(本報資料照片)

1年期義務役訓練中,納入反裝甲及人攜式防空武器訓練。(本報資料照片)

後備部隊14天教育召集訓練中,也增加射擊訓練、戰鬥教練及民防協力等課程。(本報資料照片)

陸軍今年1月成立無人機訓練中心,培訓無人機師資種能。(本報資料照片)

我國將依建軍整體規劃,提升部隊作戰韌性,精進後備戰力,同時完善軍民整合機制,有效應處灰色地帶行動威脅,加強應變,嚇阻敵人進犯。(本報資料照片)

國防部針對未來作戰需求,持續落實國防自主,並以多元武獲管道,籌獲優質裝備。(本報資料照片)

國防部昨日公佈《四年期國防總檢討》(QDR),報告指出,國軍依「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軍事戰略,善用我國地理防禦優勢及各式武器裝備,建構「多域拒止、韌性防衛」作戰整備方向,包含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提升後備部隊戰力、強化全民防衛動員能量,以及深化臺美軍事交流合作等,使國軍成爲一支守護臺灣、捍衛和平的現代化部隊。

國防部長顧立雄昨日受邀至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進行國防施政暨《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專案報告,由國防部整合評估司司長苗蕙芬進行《四年期國防總檢討》說明。針對本次《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以「建構敏捷應變戰力與全社會防衛韌性,確保國家安全」爲主軸,區分「國際變局中的臺海安全」、「國防安全之戰略指導」、「打造克敵制勝的軍隊」、「推動國防改革優先要務」、「全民防衛動員支援持續作戰」與「鏈結區域強化集體嚇阻」等6章23節。

國軍戰力整建4原則 確保區域安全穩定

報告中指出,爲打造克敵制勝的軍隊,國軍依「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軍事戰略指導,前瞻未來敵情威脅、科技發展、戰爭型態,積極推動後備戰力轉型及軍民整合等,打造肆應未來戰爭型態國軍;國軍戰力整建秉持「建構不對稱戰力」、「強化作戰韌性」、「提升後備戰力」及「厚植灰色地帶應處能量」等4項原則,確保區域安全穩定。

在落實實戰化訓練基礎上,國軍增購人攜式、車載式反裝甲武器、無人機等裝備,針對登陸之敵各式載具實施精準打擊;同時規劃籌獲監偵型與攻擊型無人機,針對未來作戰需求,進行模組化升級,以確保持續獲得最新裝備性能。此外,各作戰區依作戰整備策略進行防衛部署調整,海軍建置濱海打擊羣,強化機動、敏捷、致命、成本效益、隱匿之打擊與作戰能力。

爲強調戰略持久與固守韌性,國軍整合三軍監偵、指管系統,掌握即時戰場情資;同時,主要指揮所建構任務式指揮、去中心化運作及複式備援系統,並運用機動指管車強化通信韌性,輔以民用資通訊設備及應用程式,提升指管效能。

調整訓練及制度 落實國防自主與多元化武獲

在相關訓練、制度調整部分,國軍依新型武器獲裝期程,納入基地測考驗測;成立無人機訓練中心,培訓無人機師資種能;徵集1年期義務役,納入人攜式防空及反裝甲武器等訓練;教召訓練延長爲14天,增加射擊訓練、戰鬥教練及民防協力等課程;另在重要戰術位置設立補給品預囤點,縮短平、戰轉換時間及運補效率等。

針對國防改革優先要務,國防部妥適編列預算,爭取國防預算穩定成長,並遵總統賴清德宣示,優先編列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國內生產毛額(GDP)3%以上目標,挹注國防戰力整建。

其中,國防部亦成立國防創新小組,關注無人系統、人工智慧應用等項目,納爲建軍籌獲依據。並透過「國防先進科技研究計劃」,藉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7大「國防科技學研中心」資源統整,將研發成果轉移民間,扶植產業能量升級。

在落實國防自主部分,中科院建立「航太暨無人機產業園區」,促進無人機與航太產業發展,武器採購以「自制優先、外購爲輔」原則,對短期內國內無法自制武器裝備,由國外商購或軍購方式獲得。另透過多元籌獲途徑,協請美方加速我接裝訓練,縮短裝備全戰力形成期程。

軍民整合協調機制 提升臨災應處能量

爲使全民防衛動員支援持續作戰,總統府去年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國軍建立跨部會軍民整合協調機制,支援災害防救與軍事作戰。同時依行政院全民防衛動員機制,透過各部會、地方政府動員會報及各級動員準備計劃,配合人、物力動員能量調查暨編管資訊整合系統建置等,維持戰時公務機關緊急應變能力。

此外,國防部依政府指導,配合每季召開會議,由全動署指派專人管制及協力推動5大主軸行動方案,提升中央與地方政府災害因應量能;整合城鎮韌性(全民防衛動員、防空)演習與應變計劃,驗證戰時災害指揮管制、警報發放、疏散避難、戰災搶救、救濟站、配售站、急救站開設等,磨練地方政府臨災應處作爲。

在戰災防護方面,各作戰區與縣市政府透過聯合應變指揮管制中心,建立聯繫及合作平臺,掌握及協調急救責任醫院醫療與傷患收治量能,並依軍需工業動員生產合約,於戰時啓動藥品醫材生產轉換作業,徵購戰備藥品醫材。

另國軍也參酌美方戰傷救護訓練經驗,建置前進外科小組,戰時結合二級衛勤部隊開設,讓重傷傷患,藉由復甦及手術治療,待命後送;同時建立戰傷救護訓練機制,各軍種及作戰區設置戰傷救護訓練專責機構,訓練官兵於敵火下環境進行戰傷自救或互救。另持續辦理軍、公、民營醫療整合演練,提升衛勤部隊戰傷醫療處置經驗。

在鏈結區域強化集體嚇阻方面,我國深化對友盟國家安全交流與合作,集合民主陣營力量集體嚇阻中共,遏止其發動戰爭。在與美方交流上,臺美在《臺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規範下,確保有效嚇阻敵軍,未來規劃在高層戰略及國安政策對話互訪、觀摩操演等,並針對我國防科研、網路安全、作戰訓練實務經驗等項交流,協助我提升整體情監偵、遠距精準打擊及戰場指管等防衛能力,鞏固雙方安全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