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業務報告 統合軍民資源 提升防衛韌性

國防部表示,今年將規劃7場次「軍、公、民營醫療整合演練」。圖爲去年於南部地區辦理情形。(本報資料照片)

爲提升國軍作戰韌性,國防部長顧立雄昨日於立法院進行業務報告時表示,國防部已針對補給品屯儲、軍品運輸、裝備保修、網路通信及軍陣醫學等5大面向精進。其中,規劃今年底成立國軍首座「捐血機構」,確保戰時國軍血液供給穩定;今年也將「萬安」、「民安」整合到「2025城鎮韌性演習」,防空演習增爲3個鄉鎮施行,提升社會防衛韌性。

補給品屯儲及軍品運輸方面,顧部長表示,「漢光41號演習」規劃驗證糧秣、油料及彈藥等各類補給品分區屯儲、前推預置,混合運用建制輸具及民間運能,並強化僞裝、機動作爲;另外,爲強化指通韌性,國軍指管系統建置均採複式備援及機動化配置,並整合軍民有、無線電、微波及衛星,確保戰時指管情傳不中斷。

軍陣醫學部分,顧部長表示,衛勤部隊與國軍醫院前進外科小組協同作業,與衛福部、消防署、地區急救責任醫院建立橫向協調機制,使各單位瞭解「戰時國家醫療體系運作機制」。今年也規劃7場次「軍、公、民營醫療整合演練」,擴大驗證前進外科小組前推至外(離)島作業機制。

顧部長說,另爲維持戰時國軍血液供給韌性,國防部規劃年底前成立國軍首座「捐血機構」,並於中、南及東部國軍總醫院成立捐血機構,明年成立「三軍血液計劃(TSBP)」,建立中央管理血液供應系統,確保國軍血液供應穩定機制。

此外,爲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顧部長說明,依賴總統裁示,今年將「萬安」、「民安」重新整合爲「2025城鎮韌性演習」,其中「全社會防衛動員演習」採無劇本、小規模方式進行各項演練;今年「防空演習」則調整由縣市政府各擇3個鄉鎮市區,使民衆熟悉疏散等措施,提升地方政府應變能力。

今年14天教召擴訓約2萬餘員,除強化訓練內容,達「訓完可用」目標,並推廣志願教召,鼓勵後備軍人參與戰技複訓。

今年「同心35號演習」持續增加參演人數並採14天召訓,將結合縣市聯合應變中心實施指管驗證等課目,協同憲、警、消及民防團隊遂行全社會防衛動員演練;「自強演習」將結合漢光想定,誘導參演部隊運用全民戰力綜合協調組織,以統合全民總力支援軍事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