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防衛兵推」總結報告 東部非戰略屏障、東遷保存戰力須檢討

由左至右分別爲前參謀總長及和平與安全中心執行長李喜明、臺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董事長黃煌雄、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黃介正。(黃敬文攝)

臺北政經學院基金會、和平與安全中心、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等單位主辦「臺海防衛兵推」6月10至11日舉行,今(26)日發表總結報告,對臺海防衛作戰提出多項政策建議,其中包括國軍戰略東遷的作爲應再行探討,宜考量連結盟友經營東遷安全場域,另外東部地區已非戰略屏障,宜考量在東岸建置有效反制猝然攻擊能力。

今(26)日臺北政經學院基金會和平與安全中心舉辦記者會,發表「臺海防衛兵推總結報告」以及新書發表,根據兵推結果,總結報告提出6項建議,由臺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董事長黃煌雄、和平與安全中心執行長李喜明與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黃介正共同出席說明。

總結報告指出,中共解放軍、海警、海上民兵漁船,聯合對臺澎及外離島海空域組織實施「灰色地帶」侵擾,政府欠缺相關行動處置的指導原則,而國防部以及國軍各級部隊,針對中共對臺非戰時的「灰色地帶」侵擾,也欠缺明確的「接敵規定」或「交戰規則」,政府各層級宜儘早律定相關狀況應處指導方針以及接戰與交戰規則,使前線海空單位以及作戰單位有所依循。

另外也提到中共海空軍、海警結合海上民兵的武裝漁船,因對臺實行聯合戰備警巡行之有年成常態,造成國人習以爲常,可能導致政府忽略中共「由演轉戰」突襲的考能性,且近年我國爲因應共軍大規模「圍臺演習」,經常派遣海空兵力進行監控任務,若演習的共軍突然發動攻擊,國軍可能遭受大規模戰損,建議國防部研議情報徵候與預警機制以及對應指導原則,另外也針對國軍第一線研擬各種可能應對作爲,納入年度訓練以及實兵演練。

針對離島遭封鎖的風險,由於以國軍現有作戰單位的部屬及編現比,現實上難以維持「島島皆守」的軍事防禦力量,且離島防衛作戰除現行「獨立固守」的原則性指導外,缺乏明確的「交戰規則」及創新的遠距增援作戰思維,國防部應正視離島防禦作戰的困境,檢討相關政策及資源分配,國防部也應偕同內政部、海洋委員會,共同檢討離島駐防國軍以及海巡,與離島警方、消防、民防力量的綜合運用。

對於中共可能發動「司法隔離」等封鎖手段,在面對中國絕對優勢的海空兵力威脅之下,單以臺灣現有海軍、海巡以及空中兵力,執行護航任務確實有困難,且我國也缺乏與其他國家的聯盟作戰的條約以及相關聯合編組、指揮、協調等作業程序,由友盟國家協助護航執行困難,政府宜藉由「聯合海上執法與人道救援」等較不敏感的常態合作,透過與友盟國家執行聯合訓練、累積國際協同經驗,同時國軍與海巡也經常實施聯兵訓練以應對。

針對我國空軍兵力轉場花蓮、海軍主戰兵力向東疏泊的慣性處置,面對解放軍現有海空絕對優勢兵力已有能力投射、經常性部屬在臺灣以東的西太平洋與菲律賓海,已能封控臺灣四周海空域,戰力保存的目標已難順利完成,雖然東遷保存戰力的作爲仍然需要,但如今必須結合盟國軍隊的相關部屬連結,才能排除解放軍對於我國東部海域常態性部屬的威脅。

最後也因爲解放軍已有能力對臺灣沿海任何地區執行三棲突襲登陸,但臺灣地區東部地面兵力遠低於西部地區,在解放軍優勢兵力之下,東部爲本島防衛作戰薄弱處,極易遭敵突破,若遭解放軍攻佔花東,不僅嚴重威脅國軍戰力東遷的海空兵力存活,恐也將阻擋自東岸進入臺灣的國際援助,因此政府宜檢討東部地區兵力結構與武器配置方式,並增加在東部執行重大兵力演訓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