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全力構建“三六一一一”穩產保供體系
盛夏時節,神州東界。望黃海之濱,波動千帆;嶗山腳下,翠染萬頃。
從平度麥田的收割機行進中劃過金色沃野,到10萬噸級深遠海養殖工船如移動城堡劈波前行;從嶗山茶田疊翠飄香,到大澤山葡萄架下玉珠垂墜。
這幅海陸共舞的豐饒圖景,源自青島踐行“大食物觀”、扛牢糧食安全的使命擔當。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曾贊榮表示,青島市牢記總書記“要樹立大食物觀”的指示精神,聚焦“穩住糧袋子,豐富菜籃子”,實施“36111”穩產保供工程(年產300萬噸糧食、600萬噸蔬菜、100萬噸肉蛋奶、100萬噸水產品、100萬噸果品以上),持續打出建設綠色增糧先行區、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新質牧場、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等一套“組合拳”,確保糧食、蔬菜、肉蛋奶、水產品、果品等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
構建多元化供給體系,提升農產品的自給率
作爲擁有1044萬常住人口的大城市,青島始終把保障“米袋子”“菜籃子”視爲戰略性、基礎性的重大民生工程,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中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綜合保障能力最強。
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袁瑞先告訴記者,通過實施“36111”穩產保供工程,青島市構建起結構合理、動態平衡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不僅實現了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全面保供、自給自足,生產的優質農產品還走向了全國20餘個省市,重要農產品保障水平在全國同類城市中持續領先。
來到青島萬福集團,該企業的生豬屠宰車間正忙碌運轉。據該公司董事長史蕾介紹,該公司年出欄商品豬25萬頭,宰殺生豬200萬頭,年加工各類農產品20餘萬噸,年出口各種農產品5萬多噸。
目前,公司共帶動萊西及周邊縣市200多家專業生豬養殖場從事生豬養殖,同時與周邊縣市2000多家生豬養殖場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帶動了1500多家蔬菜種植專業大戶從事蔬菜種植,不僅保證了豬肉和蔬菜的供給,每年還爲農民增加收入4億多元。
通過設施化、數字化和標準化的推進,青島市正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自給率與質量。
設施化是青島農產品保供的硬支撐,全市累計投入20億元“設施貸”專項授信,財政貼息2個百分點,助力全市累計建成智能溫室389個、規模化設施養殖場2700餘處。在即墨區,全省首個6層30米高的智能化養豬樓房拔地而起,單棟樓房存欄生豬1.2萬頭,土地利用率提升6倍。
數字化則是青島提升農產品自給率的新動能,走進青島市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7600多萬條涉農數據實時跳動,1300多個“菜籃子”生產基地的監控畫面同步更新,100多種農產品價格行情動態分析。青島圍繞“一圖速覽、一屏統管、一鍵直達”的目標,錨定監管精準化方向,建成全國農業農村系統首個集大數據平臺、鄉村振興可視化和重大動物疫情調度指揮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智能化大數據中心,開發應用了17個數字化監管系統,先後獲評全國數字農業農村優秀案例、全國數字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優秀項目等20多項稱號。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達兩個,數量居全國同類城市首位,數字技術讓農業生產效率提升20%以上。
在標準化方面,截至目前,青島已制定農業標準近300項,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1200多個。膠州大白菜、黃島藍莓、大澤山葡萄等“青島農品”通過標準化種植走向全國高端市場。如今,這些品牌農產品部分按棵或個計價,單價可達30至60元,附加值大大提高。
集成各項創新技術,打造綠色增糧先行區
“悠悠萬事,吃飯爲大。”“大食物觀”,糧食是基礎。
自2023年開始,青島市佈局打造10個萬畝綠色增糧先行區,集成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的“五良融合”,統籌農田規模化、技術標準化、裝備智能化、環境生態化、服務專業化、管理科學化“六化同步”。
在推動綠色發展方面,青島聚焦田、種、技、機、管等核心要素,集成應用多項綠色技術和模式,率先實現良種使用、農機作業、統防統治、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先進技術應用、農業廢棄物回收“七個全覆蓋”。
2025年,在建好10個萬畝綠色增糧先行區基礎上,青島市拓展建設100個以上千畝規模示範方和1000個以上百畝規模示範點,創新建立“市、區(市)、鎮(街)”三級包聯主體服務機制,以及“產學研推用”多元融合推廣機制。
“我們引進推廣‘五良融合’綠色增糧生產技術,建設高標準農田和青島市綠色增糧先行區,並與高校院所合作,聘請專家開展土壤改良、水肥一體化指導,落成小麥良種繁育試驗基地。今年小麥產量預計同比提升10%。”即墨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徐永傑說。
社會化服務組織是開展綠色增糧的重要主體之一,青島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機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種糧大戶等服務組織,開展代耕代種、代防代治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形成全託管、半托管、菜單託管等服務模式,構建覆蓋產前、產中、產後的“綠色增糧”服務體系,推行統一良種供應、整地播種、肥水管理、病蟲防治、機械收穫的“五統一”技術服務,目前全市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4000多家。
今年,青島首次組織全市綠色增糧競賽,120個符合條件的種糧主體中7個地塊畝產超800公斤,其中藍村街道綠色增糧先行區內種糧大戶劉君緒的“五良融合”示範田實打畝產886.9公斤,創全市高產示範田單產歷史最高紀錄,實現技術集成創新的歷史性突破。
一系列舉措帶來了顯著成效。2024年,青島糧食總產321.42萬噸,同比增長0.9%,連續7年穩定在300萬噸以上;糧食播種總面積爲724.97萬畝,同比增長0.2%;糧食平均畝產443.36公斤,同比增長0.6%,實現了總產、總面積、單產“三增”,單產更是達到近十幾年來的最高水平。2025年,青島10個萬畝綠色增糧先行區將實現主糧作物單產達到“噸半糧”水平,帶動全市主糧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
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打破氣候、時空限制
設施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顯著標志。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近年來,青島市牢固樹立大食物觀,堅持向設施農業要營養、要產量、要效益,青島市委、市政府多次對發展設施農業提出具體部署,印發了《青島市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等工作方案,構築起支撐設施農業發展的政策基礎。通過向技術要產能、向創新要動力,青島市正高質量推進設施農業創新引領區建設。
在全國最大的智慧菌棒生產基地——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菌菇車間裡,記者看到一輛運輸機器人正在自動裝載菌包。該企業負責人介紹,公司引入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生產設備,應用於香菇菌棒生產的全流程,主要包括菌棒自動裝袋機、區間智能物、菌棒自動上架機、立體菌棒培養、太陽能發電等,實現農業智能化、物聯網、新能源全方位發展的智慧農業示範基地,整個車間的生產效率不僅提升了3倍,還產出更美味、更適應消費需求的農產品。
青島市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出臺“新質牧場”建設方案,發佈首個省級團體標準《新質牧場創建指南》(T/SDAA 0092-2024),以“生產高效化、設施智慧化、全程生態化、產品品牌化、產業融合化”爲示範,建設15個應用新質生產力、具備核心競爭力、形成產業增長極、引領現代畜牧業、呈現未來新元素的“新質牧場”。
走進花園景區般的青島田瑞集團,董事長曲田桂介紹,他們從蛋雞養殖起步,逐步發展出蛋雞飼養設施設備產業,目前田瑞集團已經開發了6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蛋雞籠養設備,最新一代層疊式設備,還實現了從上料、飲水、集蛋、消毒到清糞整個飼養過程全自動化。此外,田瑞集團還研發了國內首棟6列12層集約化數字養殖裝備,並在田瑞成功投入使用;與傳統的4層蛋雞養殖模式相比,每佔地1平方米飼養數量由27只增加到85只,以飼養100萬隻蛋雞規模爲例,僅佔地25~30畝,土地利用率提高60%以上,極大地節省了土地資源和土地建設成本。
“以往,要養殖15萬羽蛋雞,需要10餘人一起才能完成。如今,我們的高層雞舍配套了先進的智能化技術設備,輕鬆實現從蛋雞喂料、飲水、調溫到拾蛋、裝箱、入庫等全程智能化和自動化操作,僅需一名技術員工就能勝任所有的工作。”曲田桂說,經過實際養殖檢驗,這套智能化蛋雞養殖模式相較傳統模式,全程料蛋比可降低0.2左右,按照每個產蛋週期20公斤計算,可節約飼料4公斤以上。
作爲臨海城市,漁業一直是青島的優勢產業,如何耕海牧漁、如何向海洋要食物是青島踐行大食物觀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我國東海深處的海面上,一艘排水量13萬噸、船長249.9米的漁業鉅艦正在作業,它並非捕撈船,而是青島國信集團的“國信1號”養殖工船。
青島國信藍谷公司副總經理劉鵬介紹,“國信1號”投資約4.5億元,設15個養殖艙,養殖水體近9萬立方米,以“船載艙養”模式開展大黃魚、石斑魚、大西洋鮭、黃條鰤等名優養殖魚種養殖,設計年產高品質魚類3700噸。“國信1號”在研發、建造和產業運營等諸多方面都開創了國際先例,率先探索海洋漁業養殖從近海走向深遠海、從農業傳統經營模式轉向大規模現代化工業生產的方式和路徑,被稱爲“移動的海洋牧場”。
作爲全球首艘10萬噸級以上的養殖工船,“國信1號”的“船載艙養”模式,立足“大食物觀”,堅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將養殖區域從近岸推向了廣袤的深遠海。今年,兩艘15萬噸級“國信2-1號”“國信2-2號”深遠海大型養殖工船將交付運營。屆時,青島養殖工船總年產量將達1萬噸。通過利用優質海水資源進行養殖,爲我國持續輸入高品質蛋白供應。
現代設施農業打破了氣候、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全年生產。
青島市大力推廣設施農業的新材料、新裝備、新技術和新模式,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的現代設施農業園區,依託智慧日光溫室、智能灌溉系統、精準農業管理等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通過農業物聯網、大數據、5G等前沿技術提升農業生產的智能化水平。通過構建“三業(設施種植業、設施畜牧業、設施漁業)、五化(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綠色化、數字化)”設施農業發展佈局,實施節能宜機型現代設施種植業、現代設施農業科技攻關等10大工程,有效克服了傳統農業對耕地和水資源的高度依賴,推進了向現代農業要產量、要營養、要品質,爲“36111”穩產保供體系搭建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青島全市設施種植面積達53.7萬畝,建成規模化養殖場2700餘家、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21處。全市25%的果蔬、90%的肉蛋奶和85%的水產品由設施農業提供,重要農產品保障能力位居全國36個大中城市前列,連續三輪取得全國“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覈優秀等次,設施種植、設施畜牧、設施漁業等持續推進,現代設施農業已成爲青島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新引擎。
推進農業品牌化,打造優質“青島農品”
品牌是農業競爭力的核心標誌,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引擎,是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的途徑之一。
青島市通過實施品牌增值和融合增效策略,全市累計培育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誌農產品1058個,創建中國馳名商標20個、市級知名農產品品牌227個,進一步鞏固了“大食物觀”支撐體系。
近年來,青島市圍繞打造中國知名農產品品牌城市的目標定位,創新路徑打法,持續做強“青島農品”。制定農業地方標準和技術規範291項,建成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1200多處。探索打造“質量安全”“智慧畜牧”等15個數字化監管場景,重點打造畜牧和農副食品加工2條千億級產業鏈,糧油、奶業等8條百億級產業鏈,茶葉、藍莓、胡蘿蔔等15條十億級產業鏈,強化要素支撐,擦亮農業品牌。
嶗山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蘇本順介紹,今年5月,在北京國際茶業展上,該局組織曉陽春、嶗鼎峰、滿園春等9家茶企組成嶗山茶展團亮相北京展覽館,向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茶商及茶行業專業人士全方位展示嶗山茶的獨特魅力。去年,嶗山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17.58億元。各茶企不斷創新探索更爲多元化的嶗山茶產業鏈,爲嶗山茶品牌賦予更爲豐富的價值。
“公司以技術創新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堅定不移推進農業現代化生產模式,搭建產、學、研、商的合作平臺,通過技術創新,以科研成果賦能嶗山茶的品牌核心競爭力,推動嶗山茶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青島曉陽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匡新說。
今年4月,山東省首條茶葉數字化生產線在青島曉陽工貿有限公司正式投入使用。這條生產線由多方聯合,歷經一年時間精心研發調試而成,實現全程自動化控制與連續化生產,茶葉全程不落地,保障質量安全。相較於傳統茶葉生產高度依賴炒茶師傅個人經驗,數字化生產通過精準控制溫度、時間等關鍵參數,極大促進了嶗山龍鬚茶在色澤、外形和口感上的標準化,確保每一批產品能保持高品質的一致性,爲消費者帶來更加穩定、優質的品質體驗,也提升了生產效率。
在青島平度市崔家集鎮柿柿紅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的西紅柿種植基地,記者走進大棚,裡面的溫度比棚外高了不少。“白天蓄熱,晚上放熱,確保西紅柿一直處在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裡。”該公司經理趙永大介紹。目前,崔家集鎮西紅柿設施栽培大棚總數達4500多個,面積2萬餘畝,年銷售收入10.3億元,帶動村民年增收超6億元。“崔家集西紅柿”因獨特的風味與上乘的品質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榮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等系列榮譽。特別是當地生產的櫻桃西紅柿品種“釜山88”,酸甜可口、皮薄爆汁,最高可以賣到三四十元一斤。
青島市建立的“36111”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不僅能保證全市1044萬市民的農產品需求,還出口到173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額60億美元。同時,培育出市級以上知名農產品品牌227個、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54個,“青島農品”品牌影響力連續6年進入全國“十強”,農產品線上線下和出口市場總額突破千億元。
目前,青島市共培育農產品品牌2.2萬個,“青島農品”連續六年入圍全國“十強”區域公用品牌行列,其影響力不僅體現在本地市場,更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形成口碑效應。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青島市委副書記、市長任剛欣喜地告訴記者,經過全市上下的艱苦努力,青島市“36111”穩產保供工程築牢了“糧豐肉足”的民生根基,這座山海之城正以多元食物供給體系,爲“大食物觀”書寫鮮活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