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社評丨社會救助“上新”,積尺寸之功託舉困難羣衆
【工人日報社評】
原標題:社會救助“上新”,積尺寸之功託舉困難羣衆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吳迪
對各地來說,如何更好發揮社會救助“保基本、防風險、促發展”的功能作用,持續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通過救助體系迭代升級推動社會救助擴容提質增效,可謂一道必答題。
按照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招募社工機構爲困難羣衆提供陪診助行、特藥配送、住院看護等服務……據3月24日《人民日報》報道,近年來,湖北省民政廳在全省市州、區縣陸續試點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2023年起,漢陽區作爲試點地區之一,將對困難羣衆的服務範圍從助餐助潔等拓展到“陪診助醫”領域,獨居、空巢等特殊困難老人經社區推薦後,也被納入服務範圍。另據澎湃新聞報道,日前,上海程家橋街道養老服務站工作人員與社區救助顧問雙向聯動,面向有改善睡眠需求的困難羣衆開展了一堂健康管理課,持續增強困難羣衆對服務類社會救助的體驗感。
報道顯示,去年7月以來,民政部、財政部已聯合在全國5個省份69個地區開展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諸如爲失能老人提供助餐、助浴服務,爲重大疾病患者提供跑腿、買藥服務等,是不少地方探索的“服務類社會救助”的重要內容。這些看似簡單的小事,實則是關乎困難羣衆幸福感的大事。
與傳統的現金救助不同,“服務類社會救助”主要是聚焦困難羣衆的急難愁盼問題,以服務的形式爲困難羣衆提供救助,包括訪視、看護照料、康復訓練、助餐助浴、心理疏導、社會融入等,側重點在於提供多元服務和精神關懷,持續改善救助對象的生活品質。
爲鼓勵基層推進社會救助工作改革創新,自2016年起,民政部連續8年舉辦社會救助領域創新實踐活動。去年7月,民政部、財政部聯合印發《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工作方案》,推動各地實現社會救助由單一物質救助向“物質+服務”綜合救助模式轉變。在此背景下,各地不斷深化探索,蹚出不少適合本地實際的社會救助新路。
比如,浙江省的“弱有衆扶”創新實踐,通過鏈接社會組織、公益慈善組織、愛心企業等社會力量,爲困難羣衆提供全方位、立體化幫扶;山東肥城打造140餘人的“桃仙子”服務隊,爲全市3400餘名分散特困人員、1500餘名低收入人員提供助潔、助醫、助餐、助浴、助急、精神慰藉等8大類16小項服務……
綜觀各地具體實踐,不難發現,有關社會救助的服務理念持續升級——從發放慰問物資的“保溫飽”向提升生活品質的“解煩憂”轉變,從具體的救助活動向不間斷的全方位關懷轉變,將更多困難對象納入服務半徑;措施也更加靈活——建立資金多渠道保障機制、拓展對接社會力量的更多可能性、運用互聯網思維開展線上線下綜合監管和智慧監管,等等。這也意味着,社會救助這張網正織得更細更緊、更深入人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保障困難羣衆基本生活。對各地來說,如何更好發揮社會救助“保基本、防風險、促發展”的功能作用,持續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通過救助體系迭代升級推動社會救助擴容提質增效,可謂一道必答題。期待各地在梳理經驗、相互借鑑的過程中,深入羣衆,加強調研,找到適合本地的創新密碼,共同爲推進社會救助體系迭代升級和優化完善貢獻智慧與樣本。
對困難羣衆進行兜底保障,不斷提升社會救助的精度和溫度,關係民生、連着民心。多一雙援手、多一種辦法、多一個領域,就會多一張笑臉、多一份希望、多一重幸福。讓我們攜手努力,積累尺寸之功,共同託舉困難羣衆的每一天、每一年。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