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社評丨“能者上、庸者下”,讓幹事創業蔚然成風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韓韞超

“發展需要什麼,幹部就比拼什麼”“把擔當者用起來,主動擔當就會蔚然成風”,當越來越多的幹部以務實擔當站成一支“衝鋒隊”,清朗的政治生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無疑更加值得期待。

據5月26日“半月談”微信公衆號報道,自2022年起,內蒙古精準施策,制定實施激勵幹部擔當作爲12條措施,持續營造“憑發展論英雄、看實績用幹部、比貢獻定位次”的濃厚氛圍,爲幹部隊伍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時隔5年,內蒙古經濟總量重回全國中游序列,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8%,這份發展答卷,字裡行間透露出幹事創業的新氣象。

地方主政幹部依託當地資源稟賦,努力在大漠戈壁中探索出一條特色產業發展路徑;大學副校長緊盯經費、就業、人才等學校建設難題,着力推動學校各項工作取得突破;檢察院檢察長不就案辦案、機械司法,而是積極探索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相統一的最優解決方案……內蒙古各級幹部敢闖敢試的實踐和成果,體現了激勵幹部擔當作爲相關制度的執行效果,也是當下“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用人導向愈發鮮明的一個生動註腳。

“幹事擔事,是幹部的職責所在,也是價值所在”。近年來,從中央層面制定、修訂《推進領導幹部能上能下規定》,到一些地方對這一制度的細化與實踐,充分調動廣大幹部幹事創業、改革創新的積極性,讓“干與不幹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成爲過去時,一系列創新經驗和做法也傳遞出明確信號:“躺平”不可取、“躺贏”不可能,把敢不敢扛事、願不願做事、能不能幹事作爲識別幹部、評判優劣、獎懲升降的重要標準,“讓有爲者有位、爲擔當者擔當”成爲常態,才能更好地激發幹部的緊迫感、危機感和責任意識,使其在社會治理和各項改革建設中發揮好引領、帶頭作用。

各地探索實踐中不乏經驗啓示。比如,一些地方或聚焦基層一線崗位、或結合重大任務、或引入社會評議來動態研判幹部履職質量,讓“幹了什麼事、解決了什麼問題、推動了什麼發展”成爲獎勵和提拔的“硬槓槓”;通過容錯糾錯、提升待遇、減輕“文山會海”負擔等,爲幹部擔當作爲減少後顧之憂;着力破解“能上不能下”難題,通過清單式列舉“能下”情形、建立扣分制量化“下”的標準等舉措,既克服了礙於情面難開口,又避免了主觀隨意難服衆;對“下”的幹部安排歷練崗位、定期複檢,既傳遞壓力,又保留激勵空間……事實證明,堅持嚴管與厚愛並重、激勵和約束並重,才能保護好乾部幹事創業、改革創新的積極性。

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導向激活了幹部隊伍“一池春水”,一些地方的實踐做法值得更多地方來“抄作業”。這一過程中,既需要刀刃向內的改革魄力,也離不開制度建設的能力與智慧。

“發展需要什麼,幹部就比拼什麼”“把擔當者用起來,主動擔當就會蔚然成風”,當越來越多的幹部以務實擔當站成一支“衝鋒隊”,清朗的政治生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無疑更加值得期待。願更多地方以更大的勇氣、魄力和決心,切實轉變幹部工作作風,高效推進各項事業進步與發展。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