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社評丨願更多“民之所盼”成爲“民之所贊”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工人日報社評】
原標題:願更多“民之所盼”成爲“民之所贊”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韓韞超
心繫“萬家燈火”、情牽“柴米油鹽”、緊盯“急難愁盼”,當全國兩會上的寶貴建議成爲開啓美好生活大門的“金鑰匙”、當政策溫度轉化爲公衆滿滿的獲得感,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進程中,我們定能交出一份更加精彩的、令人民滿意的民生答卷。
“今後孩子上幼兒園可能要免費了”“以舊換新力度不減,家裡的老舊電器可以都換了”……這幾天,對政府工作報告諸多亮點內容的討論在網絡持續走熱。在3月9日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諸如“把住宅的層高提高到不低於3米”“推進形成一刻鐘養老服務圈”“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行動”等消息也引發高度關注,人們紛紛爲這份沉甸甸的“民生禮包”點贊。
“民生爲大”,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解讀報告時的精準概括,也是報告帶給公衆的一個切身感受。比如,在預期目標部分提出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在政策取向部分提出要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在重點任務部分提出一系列務實的“惠民生”舉措,涵蓋住房、醫療、教育、就業、養老、消費等多個領域。
這些“民生禮包”有新意、有溫度,不少舉措讓人們從“有盼頭”邁向“有甜頭”。比如,“發放育兒補貼,大力發展托幼一體服務”“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等。報告中提出的“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服務於民生”尤其令人振奮——在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中,每個人都將直接受益。
增進民生福祉需久久爲功,不少“民生禮包”都有一定的延續性。比如,2024年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已分別提高了30元、20元,今年再度上調,這意味着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進一步增強;城市更新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已持續多年,2019年以來全國已累計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近28萬個,惠及1.2億羣衆,住建部已印發三批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複製經驗的做法清單,今年還將繼續謀劃實施一批城市更新改造項目……持續推進的民生工作在全國兩會期間屢屢成爲輿論熱點,體現出公衆關切與社會治理的同頻共振,也折射出相關改革和治理理念的一以貫之、一脈相承,民生福祉在持續不斷地飛入千家萬戶。
爲政之道,民生爲本。孩子的撫養教育、年輕人的就業成長、老年人的就醫養老……樁樁件件是家事更是國事,不僅關乎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關乎我們能否樹立起發展的信心、匯聚起奮鬥的力量。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民生福祉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對於如何更好地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不少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發出不少有針對性的聲音——“在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的過程中,不僅要考覈產業的發展前景,也要把就業友好指數納入評價標準”“建議建立老舊住宅電梯安裝長效機制”“推動老年助餐服務可持續發展”……一條條務實的建言、一項項具體的舉措,都是爲了把與百姓息息相關的事情謀劃得更長遠、應對得更周全。
還需看到的是,近年來,“民生禮包”愈發厚重的同時,相關領域還存在一些“老大難”和“硬骨頭”。如何更科學、精準地補齊民生短板,還要繼續加油努力:一方面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循序漸進、小步快走,盡力而爲、量力而行;另一方面要分層分類把握好兜底性、普惠性、改善性民生需求,在科學研判輕重緩急的基礎上逐步有序推進。
發展向前,民生向暖。心繫“萬家燈火”、情牽“柴米油鹽”、緊盯“急難愁盼”,當全國兩會上的寶貴建議成爲開啓美好生活大門的“金鑰匙”、當政策溫度轉化爲公衆滿滿的獲得感,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進程中,我們定能交出一份更加精彩的、令人民滿意的民生答卷,讓“民之所盼”終成“民之所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