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改革所向與羣衆所盼更好契合(人民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改革”成爲高頻詞。改革,不僅是文本里的高頻詞、關鍵詞,更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新變化,從中可以真切感受當代中國的脈動。

“委員通道”上,周嵐委員講述了城市更新項目的實踐。在她看來,城市更新有溫度,改革便民、利民、安民,需要政府發動老百姓和經營主體積極參與,讓大家來提意見、講需求、出主意。

截至目前,全國已累計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近28萬個,惠及1.2億居民。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讓城市更有韌性更宜居,保護城市歷史文脈,提升城市的競爭力。通過深化改革開放不斷除障礙、增動能,打開的發展新天地,正是我們的生活新空間。

改革爲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代表委員用心用情履職盡責,讓改革所向與羣衆所盼更好契合,激發人民羣衆參與改革的熱情,有利於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爲發展動能和治理效能,助推改革向縱深推進。

圍繞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相關改革,求解縣域教育之困,杜海峰委員帶着課題組多次赴陝西寧強縣調研,走訪17所中學,收回1萬餘份有效問卷。今年全國兩會,他把調研成果轉化成了“優化西部縣域教師編制管理”等建議,旨在爲改革建言、爲決策提供參考。

從“新農人”到“興農人”,張忠山代表來自甘肅農村,老百姓的所思所盼、改革發展的好點子都在心裡。他深入田間地頭、農家小院,瞭解農民羣衆在產業發展、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困難與訴求。今年,他圍繞農村電商發展的政策支持、鄉村產業融合的資金扶持等方面提出建議。

會前,代表委員腳踩在泥裡、身沉在一線,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形成高質量的議案、建議和提案;會上,通過制度安排和暢通渠道爲民發聲;會後,相關意見建議通過部門辦理,化爲政策措施。民主程序的有效運轉,讓基層聲音直達中央,改革因此更接地氣、更有實效。

今天的中國,互聯網打破時空限制,讓更多人能夠深度參與改革。政務平臺上,基層羣衆通過人民建議徵集渠道提交建議;社交媒體裡,各類建言話題匯聚起跨越地域、職業、年齡的民聲民智。老百姓一旦打開“話匣子”,往往就能激發出改革“好方子”、發展“金點子”。

在我們這麼大一個國家搞改革,不僅面臨各種困難挑戰,而且對於怎麼改革,不同羣體可能有不同意見、看法。包括全國兩會在內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把意見建議收集上來、把改革精神傳達下去,能夠進一步營造改革的濃厚氛圍、凝聚攻堅的強大合力。

羅文江代表對“以改革突破帶動發展突圍”信心滿滿,“我們將努力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營商環境優化升級等方面探索更多創新經驗。”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是擔當。在代表委員往來奔波的足跡裡,在共建共治共享的互動裡,可以看到實打實的改革成效,看到美好生活的廣闊前景。(周珊珊)

《人民日報》(2025年03月10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