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總額 醫界憂非緊急手術恐被延遲

衛福部健保署推動的個別醫院總額制度自四月起於臺北區實施,醫界憂心制度上路後,年底恐出現民衆手術頻遭延期的情況。 。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健保署個別醫院總額制度,臺北區四月起實施,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日前表示,憂心制度上路後,發生醫療人球事件。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昨天說,依加拿大實施總額制度後,每到年底民衆手術常遭延期,此狀況也可能在國內出現。健保署表示,該制度着重急、重症患者及時獲得處置,其他非緊急手術、檢查依排程處置即可。

洪子仁說,個別醫院總額制度限制醫院每年度醫療申報量,以國外經驗每到年底醫院額度「快用完了」,非緊急手術等醫療處置就被推延,等到隔年一月一日額度重置後,再讓民衆進行手術,此制度實施後,民衆應逐漸理解,醫療分緊急與不緊急,非緊急手術有可能被推延。

「非緊急醫療手術被延遲,雖造成不便,但這是不得不的作法。」洪子仁說,目前該制度實施二週,該院醫療服務如常,尚未對國內醫療生態帶來明顯改變,預計觀察四至六月施行情形,以及民衆就醫需求變化等綜合評估,再研擬下一季對策。

洪子仁說,民衆就醫行爲若不改變,大醫院恐因醫療服務超支,導致超過額度被打折或不予給付,建議政府應調整並拉大未經轉診與經轉診至醫學中心就醫的基本部分負擔差距,同時提升民衆對診所、地區醫院的信心,否則民衆寧願多花錢,也會到醫學中心就醫。

健保署長石崇良說,臺北區首次實施個別醫院總額,但其他分區早已實施多年,「醫界害怕的事過去都談過,但都沒有發生」,有些手術稍微延遲,並不影響病情變化,只要急、重症及時獲得處置,其他手術、檢查就按照排程,民衆應慢慢改變就醫想法,「壓力不要這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