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醫院總額上路 各醫院且戰且走 憂重症病人湧入
健保個別醫院總額新制實施近半個月,臺大醫院啓動觀察機制,觀察重症病人是否因外院拒收而集中至臺大醫院。圖/黃義書
四月一日起,健保個別醫院總額新制全面上路,臺北區醫學中心服務量能大,且爲難重症最後一線,被認爲首當其衝。實施近半個月,目前包括臺大、臺北榮總、三總等北市的醫學中心皆強調不會拒收病人,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將新制列爲「今年最大挑戰」,臺大己啓動觀察機制,觀察重點爲重症病人是否因外院拒收而集中至臺大醫院。
個別醫院總額新制也被稱爲「小總額」,要求各醫院年度健保點數不可超過前一年,超過將打折,甚至不予給付,也就是「斷頭」;也限定醫學中心門診佔比不得超過百分之五十五。
今年一、二月,臺北區各醫學中心醫療服務量明顯下降,部分原因受年節休診影響,但也不排除因應「小總額」自行開始減量。也有中部醫學中心員工私下表示,院方針對部分科別祭出「限掛卅號」,建議親友轉至其他醫院看診。
外傳臺大醫院祭出「門診績效制」,門診掛號病人愈多,醫師的績效愈差,每診百人以上,績效歸零,盼藉此抑制門診量。但臺大醫務秘書陳彥元表示,這並非因應小總額而推出,健保給付醫師門診診察費本就依病人數量遞減,行之有年,院方去年開始訂出相關規定,醫師門診病人看得愈多,績效與診察費均會打折。
身爲國軍醫院體系的三總也表示,目前配合政策進行,待今年第二季結束後再視狀況調整。三總醫師則表示,目前「且戰且走」,但院內宣導「以重症爲主」,將症狀穩定的輕症患者下轉至基層院所等。馬偕醫院則表示,目前讓穩定的慢性病下轉,但若真的病人要來,如使「斷頭」也得要看,不會把病人趕走。
吳明賢發佈院內信,將醫院總額比喻爲「灰犀牛效應」,爲顯而易見且發生率高,卻常被忽視的寄存威脅。他也表示,爲了分級醫療及國家健保永續經營,「知其不可而爲之」,臺大救死扶傷核心目標不變,但作法上「無法以不變應萬變」。
即便信中暗指改變即將來臨,但多名臺大醫師私下表示,比起外院開始限號,院方做法「已算仁慈」,還未祭出任何強制措施,也未要求醫師改變看診模式。臺大醫院門診部主任王宗道表示,已着手監測院內病人收治情況,並進行分析,預計觀察一整季,若有應變必要,再提出相關措施,「目前先按兵不動。」
一位臺大醫師指出,院方做法還算有人性,僅由院長向院內同仁公告新制,提醒醫師留意,但並未實際要求掛號人數不得超過一定數量,實務上臺大醫院病人多,「稍有動靜就會被罵」,不太可能採取「限號」措施應變。不過,目前已傳出許多醫院以限號方式因應,未來病人恐會涌向臺大醫院,導致「斷頭」現象發生。
陳彥元說,臺大風氣自由,沒有任何因應個別醫院總額制的硬性政策,也未要求門診減量,院方持續透過轉診中心,將輕症、慢性病患轉診至配合的地區醫院、區域醫院或醫療體系分院,同時將過去必須住院觀察一、二日的手術,改爲單日手術,並將鼓勵適合接受居家醫療方案的病人,在家中接受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