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速包攬廣東地市前三之後,深圳都市圈下一步怎麼走|灣區觀察

隨着廣東21個地市的2024年經濟數據全面出爐,深圳都市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年度答卷。

作爲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都市圈(含深圳、東莞、惠州全域及深汕特別合作區)在2024年實現了GDP總量超5.5萬億元的突破,總量居廣東五大都市圈之首;深莞惠三市GDP增速(同比,下同)分別達5.8%、4.6%、4.2%,增速包攬廣東各地市前三。

具體來看,去年,深圳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深圳以3.68萬億元的GDP總量,繼續穩居全國第三城。其規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連續三年蟬聯全國“雙第一”,工業投資增長20.1%,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幅達27.4%,新能源汽車產量更以293.53萬輛躍居全國首位,成爲“中國汽車第一城”。此外,外貿領域的強勢復甦助力深圳時隔9年重奪“外貿第一城”,進出口總額突破4.5萬億元,出口實現國內城市“32連冠”。

東莞和惠州作爲深圳都市圈的“兩翼”,表現同樣可圈可點。去年,東莞GDP達1.23萬億元,增速從2023年的全省倒數第一躍升至順數第二。全年,東莞的支柱產業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4.8%,智能手錶、充電樁等產品產量增幅超40%。

去年,惠州GDP首次突破6000億元大關,達到6136.4億元,增速居全省第三。石化能源新材料和電子兩大支柱產業分別增長17.9%和13.6%,工業總產值突破1.5萬億元,對GDP貢獻率近九成。

已實際納入深圳管理的深汕特別合作區,則以74.2%的GDP增速成爲都市圈最大“黑馬”。儘管絕對數較小(2024年GDP242.15億元),但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低空經濟項目的快速落地,爲未來增長埋下了伏筆。

深圳都市圈的產業協同在2024年邁出關鍵一步。深圳的“工業立市”戰略與東莞、惠州的製造業基礎形成互補——比亞迪、華爲等企業將生產基地向惠州延伸,東莞承接深圳電子信息產業鏈外溢,深汕合作區則聚焦新能源和空天經濟,初步構建“研發-製造-應用”的區域分工。三地在公共服務層面也強化了跨城協同聯動。

創新資源的整合成爲都市圈發展的新引擎。去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達2236.6億元,佔GDP比重6.46%,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21年全國第一,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等產業集羣增速均超12%。東莞通過“工改”釋放低效工業用地,吸引深圳鏈主企業落戶;惠州依託大亞灣石化區,與深圳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形成上下游聯動。

儘管“總成績”斐然,但在一些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深圳當地智庫專家看來,在區域協同、產業轉型和外部風險的多重壓力下,深圳都市圈內部的差異化發展格局與結構性矛盾也進一步凸顯,可概括爲五大挑戰。

首先是內部區域分化、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存在。拿深圳市來說,去年,南山區以9500.97億元的GDP總量逼近“萬億城區”門檻,但羅湖區的工業、消費、投資全面下滑,凸顯傳統城區轉型之困;龍崗區憑藉華爲等龍頭企業的復甦,GDP達5901.27億元,直追福田區,但高度依賴單一企業的風險依然存在。東莞、惠州的內部發展不平衡問題更加顯著。

其次,傳統動能衰減與新動能培育的銜接不夠及時,對經濟增長的持續性構成威脅。東莞的傢俱、惠州的外向型石化業均高度依賴外部市場,而深圳市南山區第三產業的增速(3.8%)低於全市水平,過度依賴金融和科技服務可能削弱抗風險能力。

第三,土地與成本瓶頸進一步凸顯。近些年來,深圳工業用地稀缺迫使製造業外遷的情況衆所周知,其實東莞、惠州的土地資源也不富餘,也漸趨緊張。深汕合作區尚處開發初期,如何平衡產業轉移與本地升級問題也十分迫切。

第四,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衝擊持續深化。深圳外貿雖強勢復甦,但機電產品出口佔比71%,高度受制於電子信息行業週期;惠州石化、東莞代工模式易受“逆全球化”衝擊,產業安全風險加劇。

此外,深圳都市圈內部協同創新的深度仍待突破——東莞的電子信息產業仍以代工爲主,惠州石化產業鏈附加值較低,深汕的產業配套能力不足,都市圈尚未形成真正的“創新共同體”。

綜合各方專家觀點,深圳都市圈2024年經濟發展情況既展現了“強核心+多支點”的增長活力,也暴露出“單極突出、協同不足”的結構性矛盾。接下來,應進一步打破行政壁壘、優化資源配置,以將“總量優勢”轉化爲“系統勝勢”。

具體而言,2025年,深圳都市圈各城市可從三個方面尋求突破,以實現從“規模擴張”到“韌性提升”:一是強化產業鏈韌性,通過“深圳研發+東莞製造+惠州配套+深汕試驗”的模式,在半導體、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領域打造跨區域產業集羣;二是深化公共服務一體化,探索跨城交通、教育、醫療資源共建共享,降低要素流動成本;三是激活內生創新動力,推動東莞從“世界工廠”向“智造中心”升級,惠州從“石化大市”向“新材料高地”轉型,深汕從“政策飛地”向“創新特區”躍遷。

根據三地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深莞惠三市的GDP增長目標分別爲5.5%、5%以上、6%左右,均高於廣東省目標(增長5%左右)。經濟大省要爲全國經濟挑大樑,作爲體量與活力靠前的大型都市圈,深圳都市圈也要迎難而上,挑起廣東經濟的大梁,進而爲全國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