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速墊底!西北第一城,怎麼了?

文丨西部君

各地上半年GDP數據陸續揭曉。

其中,最受關注的萬億俱樂部,有幾個表現“突出”的城市。

一,重慶GDP再度反超廣州,且6.1%的增速比較亮眼。

二,在26個萬億城市中(佛山尚未公佈),目前西安GDP增速2.2%,處於墊底位置。

今年一季度,西安GDP增速2.7%,在26個萬億城市中,僅高於佛山,排名倒數第二。整個上半年,基本上是延續了一季度的低速狀況。

再結合去年以來的數據,不得不讓人疑問:這座頂着諸多光環的西北第一城,到底怎麼了?是否真的進入了一個“水逆期”?

01

2.2%的增速,不僅在萬億城市中靠後,且比陝西全省、全國分別低了2.1和2.9個百分點。

問題到底出在哪?

答案是,二產。

上半年,西安第一產業增加值118.64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1831.78億元,增長0.7%;第三產業增加值3767.05億元,增長3.0%。

在三次產業中,二產增速最低。

這一結果可能並不讓人意外。或許,有人首先想到的會是汽車。

2022年,西安靠着比亞迪西安基地的火力全開,黑馬般的成了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

但僅一年後,西安新能源汽車產量就被深圳、上海反超,退至第三位。

不過,西安的新能源汽車產量,依然在增長。

今年上半年,西安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5.7%,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3.5%。當然,增速的確是放緩了。

但因此將GDP增速低,完全歸咎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增速放緩,顯然低估了背後的複雜性。

事實上,就今年1-5月的數據看,西安醫藥、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金屬製品等多個行業都出現了兩位數的降速。規模以上工業主要行業中,幾乎一半出現了負增長。

今年上半年,西安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9%。其中,汽車、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醫藥六大支柱產業工業總產值增長1.6%,高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2.4個百分點。

這意味着上半年西安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際出現了負增長。而去年全年,西安六大支柱產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了10.1%。

所以,GDP的持續低速增長,主要還是工業的整體支撐力不足。

這也直接反映到投資上來。

上半年,西安固定資產投資下降了5.8%。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數據還是建立在房地產投資的“逆勢”增長基礎上。同期,西安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 7.9%,比全國水平足足高了18個百分點。

相比起來,工業方面的投資則遜色多了——1-5月,工業投資下滑了8.5個百分點,二產投資下滑8.4個百分點。

也因此,近期西安、陝西層面對下半年工作的相關部署中都強調了投資。

陝西:

可見,新能源汽車實在是背不動西安GDP增速放緩的“鍋”;西安GDP要回升,也不能僅把希望寄託在新能源汽車上。

02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二季度開始,西安GDP增速就走上了下行線:

去年一季度,西安GDP以7.6%的增速排名萬億城市第一位,高出全國增速3.1個百分點;

上半年,西安GDP增速5.6%,高出全國增速0.1個百分點;

前三季度,西安GDP增速4.6%,低於全國增速0.6個百分點。

2023年全年,西安最終5.2%的增長速度,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但在萬億城市中的排名還是由一季度的第18位,滑落至第22位。

今年上半年,西安GDP增速繼續低位運行,若下半年不能奮起直追,則有可能被東莞超過,退到第23位。

要走出這一困境,還得是在工業上發力。

這幾年,由於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城市GDP的較量,與二產的關係愈發緊密。重慶、蘇州的GDP增速上升,都與此相關。

事實上,由於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奮起,西安GDP增速一度升至萬億城市第一名,本身也說明了這一點。

但是,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之外,西安二產的整體優勢長期以來都不突出。而在今天,這種不足被進一步放大。

西安對此也有針對性發力。

去年8月,西安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完善財政出資基金設立及運營管理機制的實施方案》,其中明確提出“積極推進以工業倍增基金爲主體的產業投資基金整合工作,充分發揮財政出資基金引導帶動作用,支持構建更高水平現代化產業體系”。

據悉,該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將不低於200 億元,主要通過“整合存量基金資產+財政補充出資+市場化籌集資金”的方式設立,支持全市六大支柱產業、五大新興產業領域成熟期重點規模以上企業以及“小升規”培育庫重點發展企業等產業發展政策重點支持對象。

這一政策的本質就是要通過產業投資基金的力量,爲西安打造更多更強的工業支撐點。

只是,從現在來看,效果還有待顯現。

應該說,做強工業,西安是有自己的優勢的。

作爲繼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後全國第四個“雙中心”城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西安的科教資源,對於產業升級和吸納企業都是非常寶貴的優勢。

一組數據,放在全國都是非常能“打”的:

但是,將這種創新資源和研發投入強度更高效轉化爲產業價值,還需要有更多突破。

比如,營商環境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最近,西安就明確提出,要聚焦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精準施策抓工業,採取針對性、點對點支持政策,幫助企業降成本、拓市場、擴產能,要深化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做好項目建設各項保障……

2012年,西安從一衆城市中,成功“搶下”三星。現在可能也需要發揚當年在搶項目、發展產業上的魄力了。

03

當然,西安不是沒有亮點。

今年上半年,西安市進出口貿易總值突破2000億,同比增長12.6%,高出全國6.5個百分點。

並且,中歐班列(西安)開行2377自然列,同比增長13.4%,開行量穩居全國第一。

受全球貿易格局和地緣因素的影響,在進出口上,西安的潛力還很大。同時,作爲西北第一城,西安的人口、區位、科教等綜合優勢都很突出。

不過,在當前的新的區域發展格局下,西安要繼續維持自身的“西北王”地位,僅靠既有的基礎,恐怕是遠遠不夠的。

最近,就有一個標誌性事件,應該讓西安,乃至陝西,有所觸動。

前不久,中央企業產業興疆推進會在喀什舉行。其中提出的一些舉措和新疆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謂耐人尋味:

這意味着,在整個大西北區域,新疆在經濟、產業方面的重要性或將進一步顯現。這在客觀上是否會對西安乃至整個陝西在西北的地位帶來“稀釋”,值得關注。

當然,這或也預示着,西安、陝西與新疆也將會有更多的發展機遇。

長期以來,西安在西北的區域地位,放眼國內可能是任何一座中心城市都沒法比擬的。這也被認爲是西安缺乏“危機”意識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倘若整個西北區域的重要性、開放性顯著提升,西安擁有了更多的“挑戰者”,一方面可能會有更強烈的發展動力,另一方面也有望在合作中開闢更多的發展空間。

其實,去年新疆、陝西兩地就共同提出:

這背後的合作空間,還是值得想象的。

最近,以吉林爲代表的東北支棱起來的話題備受關注。而隨着新疆迎來新的機遇,西北地區是否也將出現新的氣象?而把“西安作爲西北的龍頭揚起來”,顯然是西北支棱起來必不可少的一步。

當然,當務之急,西安需要先走出“水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