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的一小步,深圳科技創新一大步|灣區觀察

上週末,深圳的科學圈掀起一個小高潮,兩位菲爾茲獎得主先後到來。

先是4月25日,河套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揭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丘成桐作爲領銜發起人、院長,親自爲研究院揭牌。

緊接着,26日,北京大學科學智能學院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成立,擔任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埃菲·傑曼諾夫(Efim Zelmanov)等頂尖學者出席成立活動。

這兩人的分量有多重?你只需瞭解,兩人都是菲爾茲獎得主。而菲爾茲獎被譽爲“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截至2022年,世界上共有65位數學家獲獎,其中2位爲華裔數學家,分別是1982年獲獎的丘成桐和2006年獲獎的陶哲軒。

傑曼諾夫2019年就受邀在南科大建立深圳國際數學中心(傑曼諾夫數學中心)了,2022年全職加盟南科大,比丘成桐的“新深圳人”身份老。深圳一下子擁有了兩位菲爾茲獎得主,這個“含菲量”,在全球城市中都不算低。

兩位菲爾茲獎得主爲何不約而同地來到深圳?這其實是科學家與城市在時代背景下作出的互相選擇。

從深圳的角度來說,這座城市渴望擁抱頂尖科學家。

作爲聲名在外的科創之城,深圳在應用研究和產業化方面成果豐碩,但基礎研究卻相對薄弱。跟國外創新高地和國內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深圳的基礎研究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較低,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數量和實力也相對不足,難以支撐起強大的基礎研究體系。這一短板,很大程度上制約“從0到1”的原始創新能力,從而難以佔據價值含量更高的產業鏈上游。隨着國際科技競爭日益激烈,深圳面臨的挑戰更大。

深圳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創中心,增強高質量發展的“硬實力”,就必須狠抓基礎研究,補長短板。而數學是“科學之母”,是基礎科學的核心和技術創新的底層驅動力,深圳當然需要延攬數學家。

但深圳也並非沒有自己的“籌碼”,從科學家的角度來說,這座城市也值得他們選擇。

首先當然是深圳的產業和人才優勢。根據深圳市統計局數據,2024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突破1.5萬億元,佔GDP比重達42.34%。全市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5萬家,密度居全國城市第一。現有高層次人才2.62萬人,技能人才406萬人,各類人才總量達700萬。

其次,深圳補短板成效顯著。早在2018年12月,深圳市就制定了《關於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實施辦法》,提出實施重大基礎研究專項,建立融合型科研組織體系,佈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任務。2020年,深圳實施《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規定,“市政府投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資金應當不低於市級科技研發資金的百分之三十”“市政府設立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培養科技人才”。

經過多年努力,2024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2236.61億元,居全國城市第二,研發投入強度達6.46%;在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上,深圳常年位居全國第一,佔全國比重20%以上。大學建設持續擴容提質,全市高校7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48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獨闢蹊徑地發展出各類創新載體超4000家,已建和在建的智能算力超過62E,建成鵬城國家實驗室、14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深圳綜合平臺等。

這樣的綜合性創新資源優勢,無疑爲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自然吸引頂級科學家和科研機構前來。

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河套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將聚焦基礎數學、應用數學、數學與人工智能三個方向,以“25%基礎數學,50%應用數學與25%學科交叉與成果轉化”的研究範式,打造頂尖數學人才及資源匯聚地,爲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實現更多原創性突破提供支撐。北京大學科學智能學院作爲全球首個專注於“AI+科學”跨界人才培養的高等教育機構,則將致力於構建人工智能與基礎科學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培養兼具科學智能素養、跨學科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交叉複合型人才。從兩個機構的定位來看,跟深圳可謂完美契合。

當前,深圳正加速從“跟隨式創新”向“引領式創新”邁進,丘成桐、傑曼諾夫這樣的世界頂級科學家到來,對於深圳撬動創新資源、推進源頭創新的槓桿作用和示範意義不言而喻。從這個角度而言,丘成桐踏足深圳的一小步,可謂深圳科技創新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