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學校頻開校事會議引發失控濫訴 校園恐成司法戰場
高雄各級學校頻繁召開「校園事件處理會議」(校事會議),引發失控濫訴亂象,校長疲於辦案、教師受挫採消極教學,教育界希望廢除制度。記者宋原彰/攝影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遺辦法」去年4月修法上路,高雄各級學校一年多來頻繁接獲家長檢舉,召開1千餘場「校園事件處理會議」(校事會議),引發失控濫訴亂象,校長疲於辦案、教師受挫採消極教學,高雄市校長協會、家長協會、教育產業工會等訴求「廢除校事會議、防堵濫訴機制、相信學校辦學、還我寧靜校園」。
高雄市中小學校長協會、高雄市教育產業工會、高雄市家長教育權促進聯盟、高雄市家長協會、高雄市各級學校家長會長協會、高雄市家長關懷教育協會和市議員共同召開聯合記者會,公開表達校事會議亂象對學校教育現場造成的嚴重衝擊,行政耗時費力開案調查,請中央正視地方教育現場執行新制所遭遇的困境,並進而修法與調整行政制度。
高雄市中小學校長協會提出多項訴求,包括廢除校事會議、不受理匿名檢舉案,針對重複、無事證或帶有不當動機的投訴不予受理;落實校內溝通調和機制取代投訴;「校事會議」與「懲處案件」應分流,學校接獲投訴後應先由校內審查小組審議,校事會議僅審議教師疑似涉及教師法不適任情事,避免濫訴;教育局應尊重學校辦學專業,不以行政命令或民代壓力介入個案,也不過度指導學校處理投訴案。
「教學現場變成辦案司法戰場!」市議員陳慧文表示,去年4月新法上路後,學校受理案件高達8成會啓動調查程序,但直到去年下半年,有45.3%案件不成立,近半數調查耗費大量社會成本,最終成烏龍一場,只有2%確定教師不續聘,大量成本用於校事會議、癱瘓校園行政,老師們爲了自保,教學變保守、消極,最後是孩子受教受害。
陳慧文表示,校長接受匿名檢舉就必須啓動調查程序,因爲怕被貼上吃案標籤,教育局應制定一套投訴前先溝通機制,強化校內調和程序,讓教育問題回到專業解決,避免不必要司法調查。
市議員黃柏霖表示,去年4月底到今年的5月,校事會議共有1124個老師被調查,當中確定會解聘的教師爲26個,僅2.3%,但調查過程中卻使當事人身心俱疲,也消磨辦學熱忱,其他老師也會風聲鶴唳,「以後沒有人會認真去教小孩,老師就變成只是一個工作。」希望高市教育局能率先廢除制度。
市議員陳麗娜表示,學校頻繁接受檢舉、召開校事會議的氛圍下,很多老師秉持「不做不錯,少做小錯」心態,教育局應該改變方針,例如不受理匿名檢舉,要讓家長知道檢舉有責任,不能無限上綱,對於不適任教師雖應毋枉毋縱,但也不能濫殺無辜,校長、老師和家長應建立互信機制,不是任意啓動校事會議。
高雄市教育產業工會表示,校事會議制度從2020年開始,已有許多弊端,學校成辦案現場,花費大量人力經費,曾有學校在接獲家長投訴,在外聘委員、撰寫報告等就花費70萬元,佔用大量學校業務費和行政量能,造成辦學困難,也造成「行政大逃亡」,而匿名檢舉也變成師生關係崩壞,很多老師會草木皆兵,老師只能做最低限度教學。
高雄市家長協會表示,校事會議雖然是家長的武器,能揪出部分不適任教師,「但是錯誤的政策比殺人還要恐怖」,該制度造成不斷檢舉、濫訴,增加老師和學校的衝突、老師恐懼,讓校長、老師紛紛出走,教育局卻只將調查責任甩鍋給學校,且撰寫報告的外聘人員都是相同的人,教育局應該承擔責任和加強對家長教育。
高市教育局迴應,市府秉持依法行政、程序正義與保護校園成員權益原則,處理各項陳情、檢舉疑似不適任教師案件時,均依教師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辦法等法令辦理,對於各界所提「杜絕濫訴」、「強化溝通協調機制」,教育局將彙整意見後提供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作爲法規檢討與制度精進參考。
高雄各級學校頻繁召開「校園事件處理會議」(校事會議),引發失控濫訴亂象,校長疲於辦案、教師受挫採消極教學,教育界希望廢除制度。記者宋原彰/攝影
高雄各級學校頻繁召開「校園事件處理會議」(校事會議),引發失控濫訴亂象,校長疲於辦案、教師受挫採消極教學,教育界希望廢除制度。記者宋原彰/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