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首次導入「保護型自行車道」議員籲布建完整路網
高市府交通局今年3月在三民區博愛一路首次導入「保護型自行車道」設計,讓自行車與人行道有效分流,但高市議員張博洋認爲,目前僅完成同盟路至北平路段,短短160公尺形同虛設。(任義宇攝)
高市府交通局今年3月在三民區博愛一路首次導入「保護型自行車道」設計,讓自行車與人行道有效分流,但高市議員張博洋認爲,目前僅完成同盟路至北平路段,短短160公尺形同虛設,建議整條博愛路都設置「保護型自行車道」,甚至可延伸至南高雄中山路,甚至參考日本岡山市「自転車歩行者道」,建置自行車道完整路網。
三民區博愛一路在今年3月導入「保護型自行車道」設計,將快車道外側的「未定義空間」改成「自行車道」,並把原本的路外停車格往中間移動,雖然這項做法在國外行之有年,但在高雄是首次嘗試,因此引發民衆熱烈討論。
張博洋表示,縮小快車道面積,迫使駕駛人減速,同時將自行車與人行道分流,確實是人本交通推進的一大步,肯定交通局在道路改造的設計理念。但目前僅完成同盟路至北平路160公尺短短一段,在貫穿北高雄的博愛路上顯得突兀,讓許多市民感到「霧嗄嗄」,且高雄市並非每條道路都如博愛路般,擁有充足的空間來施作相同設計。
張博洋建議,高市府可以參考日本岡山市「自転車歩行者道」(自行車及行人共用道)的案例,在人行道上以標線或植栽分隔出自行車區與人行區,不僅降低自行車與快車道的衝突,也能讓更多市民放心選擇騎自行車通勤。另外,歐美許多盛行以自行車代步的城市也有采取「與車道、人行道不同高度的自行車道」或「以欄杆區隔自行車空間」的設計,無論是哪種方式,核心目標都是減少人與車輛的交織風險,提升整體的交通及行人安全。
張博洋表示,其實三民中都地區也有同於日本岡山市「自転車歩行者道」的設計,可惜範圍過小且周邊人潮稀少。呼籲交通局未來道路改善時,無論是保護式自行車道,還是人行道與自行車道以實體隔離或鋪面顏色分隔的方式,都應靈活依照不同路況採用最適合的配套設計,並積極參考國際間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