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電動二輪車變「危行」網路討論度高 8大爭議一次看
▲「微型電動二輪車」八大爭議整理。(圖/時局提供)
記者陶本和/臺北報導
近年,微型電動二輪車在臺灣快速擴散,儼然成爲短程代步、通勤接送的新寵兒。但是,這項交通工具卻在現實中衍生層出不窮的安全疑慮與道路亂象,甚至在YouTube上掀起超過百萬觀看次數的討論熱潮。根據《時局 The Current Situation》網路聲量觀察站觀察,觀看次數前八名的爭議影片中,有三大類別:「充電危險無法管」、「事故頻生亂交通」、「違規亂象難杜絕」皆突破 30 萬觀看。
根據《時局 The Current Situation》網路聲量觀察站觀察,微型電動二輪車爭議的聲量部分,第一名是「充電危險無法管」、第二是「事故頻生亂交通」,依序則爲:「違規亂象難杜絕」、「起火自燃高風險」、「違法改裝變飆車」、「學生亂騎乘亂象生」、「代辦收費不透明」,以及「高齡騎乘風險增」等。
首先,「充電危險無法管」的部分,觀看數有59萬6000多次。《時局》表示,微型電動二輪車普遍可直接使用家用插座充電,卻也因而頻傳違規亂拉電線、長時間無人看管充電等情況,影片中不乏民衆於住宅區外牽線接電,造成火災、險象環生的畫面。但目前法律未明確規範住宅充電行爲,讓社區住戶人心惶惶,形成「有危險、無法管」的政策黑洞。安全漏洞加上法規空窗,爲公共安全帶來潛在危機。
第二是「事故頻生亂交通」,觀看次數有41萬5000多次。《時局》表示,新法上路後,許多民衆仍無法釐清規範,使微型電動二輪車違規、雙載、未戴安全帽、未掛牌、擅自改裝、騎上人行道等情形層出不窮,與行人或其他用路人發生碰撞的事故也屢見不鮮。道路秩序因新型交通工具亂入而日益惡化,執法與宣導於實際層面存在進度落差,嚴加管制勢在必行。
第三個爭議則是「違規亂象難杜絕」,觀看也有31萬多次。《時局》表示,許多民衆對於微型電動二輪車的法規認知仍顯不足,把微型電動二輪車當作自行車或者普通機車來騎,擅自改裝以增加車速、逃避掛牌。主因爲目前法規層面上,不需考照即可騎乘,使得騎乘民衆缺乏道安知識與觀念,導致違規事件激增。即使已有部分道路禁止微型電動二輪車行駛,但常見民衆無視法規,也未見執法單位有效取締。
《時局》指出,看似便利的代步工具,實則藏匿着多重風險,包括:擅自改裝、無須考照、掛牌不實,加上違規充電與產品品質不一,更讓起火、自燃事故屢見不鮮。他們觀察發現,事故當事人往往是移工、青少年與高齡者,道安觀念與反應能力皆相對不足,進一步加深了社會大衆對這項新興工具的疑慮。
在政府作爲方面,《時局》表示,儘管政府試圖納管微型電動二輪車,但執行端未嚴格落實,使得違規亂象難以有效遏止,甚至對整體交通安全造成反向衝擊。公共空間因此被稀釋,政策信任也隨之消耗。
《時局》認爲,微型電動二輪車所帶來的,已不只是單一交通選擇的問題,而是一場橫跨公安、教育、住宅與交通治理的系統性風暴。面對這項日益擴大的風險源,社會將如何衡量其代價與界線,莫讓「微型」變「危行」,成爲政策設計者無法迴避的關鍵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