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林龍安:“出海”粵商要把產品研發留在灣區,“AI+跨境電商”讓企業降本增效|2025全國兩會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全國兩會報道組 龐成 實習生鄧安晴 北京報道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穩外貿穩外資。
兩會期間,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會長林龍安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全國兩會報道組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多處提到對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新增長點的支持,令行業鼓舞。
林龍安表示,今年兩會,他關心如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AI+跨境電商”的發展。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作爲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科技創新中心,爲“AI+跨境電商”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堅實基礎和廣闊空間。通過推動AI技術與跨境電商的深度結合,不僅能夠實現技術與產業的聚合發展,還能進一步提升區域整體發展活力,爲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南方財經:請談談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感受?報告中哪些內容是你今年比較關心的?
林龍安: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是一個整合推動大灣區“9+2”城市進出口產業協同發展的商協會平臺。作爲會長,我一直比較關心的是進出口貿易這一話題。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標誌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我特別注意到,這其中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深化政企常態化溝通交流,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另一個則是推進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建設,綜合整治當前“內卷”的競爭狀況。我認爲,這些內容對進出口貿易、對民營企業都釋放了積極信號。
在擴大高水平開放、積極穩外貿穩外資方面,今年也提及許多舉措。例如,促進跨境電商發展,完善跨境寄遞物流體系,“加強海外倉建設”等,也被提到日程上來,這些對跨境電商來說都是好消息。
此外,報告還提到,要培育新的貿易增長點,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發展新型離岸貿易。我認爲,這對大灣區來說是個好消息,我們已經具備三個有條件的地方:前海、南沙和橫琴。這三個地方都具備了發展新型離岸貿易的條件,所以對廣東和整個大灣區來說都是好消息。
南方財經:你認爲廣東企業“出海”有何新模式和新趨勢?廣東如何利用跨境電商更好實現“出海”?
林龍安:我認爲,廣東企業在“出海”過程中形成的第一個趨勢是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貿易是廣東企業必定要做的,不管是家電、傢俱、服裝、鞋帽,或者說機電產品、電子產品,都要走數字化轉型之路。
第二個趨勢是品牌全球化與本地運營,但這是一把雙刃劍。我經常建議,要把產品研發等核心環節留在灣區,通過品牌體系化來促使產品走向“一帶一路”,走向國際。而不是把整個工廠、整個產業鏈遷移到海外去,這對企業發展來說不見得是好事。要把“根”留在大灣區,這是值得探討的話題,也值得大灣區有關部門加以關注。
第三個是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這也是必走之路。在綠色發展方面,大灣區企業可以捷足先登,在現有基礎上邁向一個新臺階。
在如何做方面,我認爲,廣東企業首先可以利用跨境電商優化供應鏈體系和物流體系,其次精準市場營銷的定位。同時,建設合規品牌,廣東企業“走出去”時要關注合規品牌與精準市場的營銷,還要優化工作內容,降低成本。
南方財經:你建議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AI+跨境電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爲大灣區發展跨境電商產業帶來哪些機遇和變革?
林龍安:人工智能爲跨境電商帶來了很大變化,主要是精準營銷。人工智能可以爲跨境電商帶來智能客服與運營體系的大數據,並且避免產品的重複性跟產品的科技低端性,以此來提升產品的競爭力。人工智能還能優化供應鏈,它帶來了物流體系前端、後端,前倉、後倉,包括產品所需的國家和地區的大數據分析,讓企業能夠把供應鏈成本降到最低。
關於如何推動大灣區的AI技術跟跨境電商結合,我建議,第一是可以在大灣區構建一個跨境電商相關的數據共享平臺,打破信息壁壘。第二是加強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提升其應用水平。人工智能方面,內地跟港澳各有優勢,但要讓研發跟應用的優勢結合在一起。第三是培養複合型的人才,提供智力支持。香港有世界百強大學,廣深有中山大學、暨南大學、深圳大學等,這些都是大灣區的內在優勢。可以搭建平臺讓更多人才加入,利用香港的優勢吸引國際人才加盟,吸引國際科研項目落地到香港,同時轉化應用到大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