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持續火爆 代表委員共商AI+產業升級新路徑丨2025全國兩會前瞻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繳翼飛 北京報道

早在2024年,“人工智能+”就已經寫入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之中。2025年開年,中國AI領域迎來“DeepSeek時刻”——其低成本、高性能的AI模型不僅顛覆了傳統算力依賴,更推動AI應用加速落地。

以Deepseek爲代表的AI,正在逐步賦能千行百業。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隨着2025年全國兩會的臨近,涉及AI的多個問題,正引發代表委員的深度探討。

比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氣裝備科技創新部部長張帆提出加快推動製造業與AI深度融合。張帆希望加快形成工業領域統一的AI數據格式規範和具體行業標準等,促使企業間對數據資產的交易基礎達成共識。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新希望兩會媒體溝通會上表示,要求公司部分業務接入Deepseek。並且,新希望也投資了多家機器人公司,並探索機器人與傳統產業場景的應用結合,提升農業新質生產力。

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會長林龍安提出,AI大模型的不斷突破,爲我國跨境電商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變革,成爲推動產業升級和數字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從算力基建到安全治理,從傳統產業轉型到新興業態培育,這場圍繞AI的“頭腦風暴”將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新動能。

強化算力供給成關鍵

以DeepSeek爲代表的新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降低人工智能成本、擴大應用範圍上成效顯著,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算力 “卡脖子” 問題。然而,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

在這其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建設成爲關鍵。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就已提出,要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培育算力產業生態。此後,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等部門也聯合印發相關文件,對產業生態、算力供給、網絡傳輸等方面進行部署。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黃羣慧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DeepSeek爲代表的新型生成式人工智能路線降低了人工智能成本、擴大了應用範圍。不過,DeepSeek頻繁出現的“服務器繁忙”就與大規模用戶需求導致的算力不足、網絡擁擠等因素有關,持續強化算力供給將成爲保持競爭力的關鍵。應重點關注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特別聚焦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建設,研究未來尤其是“十五五”規劃如何進一步加強我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建設。

賽迪顧問信息化與軟件產業研究所所長韓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展望2025年,“十五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將進入謀劃制定階段,各領域數字化發展重大項目加緊部署,在新賽道拓展、新動能培育、新優勢塑造等方面發揮重要牽引作用。

而根據2025年初最新印發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接下來我國將加快推動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級算力等多元異構算力的綠色發展、有機協同。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監測調度平臺。探索採用存算分離架構建設新型智算中心和新材料大數據中心。

“人工智能+”向更廣範圍延伸

當下,“人工智能+” 全面鋪開,場景應用多點開花,三大產業均可以獲得AI賦能。

回顧2024年,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有13個省份出臺了人工智能專項政策,涉及“AI+金融”“AI+教育”“AI+醫療”等多個領域,比如北京印發了2024—2025年的“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計劃”,提出以應用反哺大模型技術迭代,並設立5大標杆應用工程,10大示範性應用,以及若干商業化應用;河南、浙江分別以3年、4年爲期印發“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計劃”,佈局教育、醫療、農業等10個領域;廣東到2027年將聚焦製造、教育、養老等領域,打造500個以上應用場景。

比如,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其召開的媒體溝通會上表示,新希望集團正在探索Deepseek等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的結合落地。未來隨着人工智能的應用,可以在飼料配方、育種的基因檢測、冷鏈物流效率、疫病防控等方面帶來積極的改變。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強大的製造業實力使得中國在AI應用端的諸多領域已經形成領先優勢,如機器人、自動駕駛、無人機等,場景應用積累的數據又能進一步反哺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形成“幹中學”的正反饋效應。2024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40.5萬億元,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其中,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對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46.2%。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較2023年提高0.6個百分點。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此前也在2024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大會上指出,接下來將推進“人工智能+製造”,編輯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推進路線圖,開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深度行活動,培育一批典型的應用案例,打造十大行業百大場景千家標杆,促進深度融合應用。

與此同時,機器人作爲人工智能的最佳載體之一,已廣泛進入社會服務領域。根據智源研究院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國內已發佈或在研人形機器人接近100家,融資規模超100億元,稱之爲“百機大戰”並不爲過。

德勤中國諮詢業務服務與轉型全國主管合夥人孟曉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正如AI正在重塑腦力勞動一樣,在未來十年,機器人數量的增加也可能深刻重塑製造業及其他領域的體力勞動和生產進程,企業應致力於尋找讓人機高效協作的方法。

人工智能立法工作有序推進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

“爲保障大模型技術健康發展,還需從大模型安全、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三個方向發力。” 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近期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奇安信董事長齊向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活躍運行DeepSeek等大模型的服務器有九成沒有采取安全措施。這種“裸奔”狀態會導致任何人不需要任何認證即可隨意調用、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訪問這些服務,極有可能造成數據泄露和服務中斷,甚至可以發送指令刪除所部署的DeepSeek、Qwen等大模型文件,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對此,他建議,通過出臺大模型網絡數據安全強制合規要求等文件,對企業做好AI時代的安全防護工作給予清晰指引;鼓勵產業內定期開展網絡和數據安全“體檢”,幫助企業進行安全能力的查漏補缺,實現安全能力的持續提升。

值得期待的是,《人工智能法草案》此前已先後被列入2023年和2024年的國務院立法工作計劃,預備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

日前,科技部針對全國政協農工界在2024年全國兩會上提出的《關於促進國內生成式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提案》的答覆稱,目前正在有序推進人工智能立法工作。將以發展爲目標導向,堅持包容審慎治理,完善倫理規範、安全與標準體系和治理規則,爲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更明確、穩定的規則導向。

針對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的建議,科技部表示,將部署開展大模型基礎原理和新架構探索,持續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原創理論體系。強化分佈式高效深度學習框架、大規模認知與推理等關鍵算法研發,加快通用人工智能模型創新和領域垂直大模型應用迭代演進。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和資金支持力度,強化芯片、算力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

在數據安全合理開放共享方面,科技部透露,將依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支持地方探索麪向人工智能重大應用場景有條件開放公共數據,加快建設大規模高質量多模態數據集。鼓勵人工智能科技領軍企業探索構建涵蓋硬件、軟件、算法、模型和應用的開源開放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