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林龍安:推動粵港澳大灣區“AI+跨境電商”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徐倩)“AI(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對我的觸動太大了”。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會長林龍安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其在今年“兩會”帶來的提案正是《關於推動粵港澳大灣區“AI+跨境電商”》。
“AI+跨境電商”是林龍安的思考方向,他表示:“AI大模型的不斷突破,爲我國跨境電商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變革,成爲推動產業升級和數字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據瞭解,目前,一些跨境電商企業已接入DeepSeek模型,全面升級公司已有的智能化解決方案。AI不僅能與客戶進行溝通、實現多語言跨文化交流,還可以精準捕捉客戶,推送商品、追蹤訂單,已經成爲了外貿領域得力的“生意助手”。
作爲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會長,林龍安深感要利用AI技術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電商賦能。他在提案中建議:“依託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打造‘AI+跨境電商’產業創新基地和專業園區,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在政策方面,林龍安建議,制定出臺針對“AI+跨境電商”融合發展的專項政策,對技術創新、應用開發、平臺建設和企業應用等提供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和金融支持。通過政策引導,降低企業技術應用門檻,推動傳統外貿企業數字化轉型。
同時,林龍安建議,開展大灣區跨境電商行業AI大模型應用示範項目建設,探索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跨境電商應用模式和解決方案,爲全國“AI+跨境電商”融合發展樹立行業標杆,增強大灣區“跨境電商+產業帶”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懂AI和外貿的複合型人才也必不可缺。林龍安建言,鼓勵粵港澳三地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聯合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促進人才交流與合作。
此外,在利用AI技術的過程中,還應強化數據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保障產業健康發展。對此,林龍安建議,支持在“AI+跨境電商”領域加快推動實現粵港澳三地數據協同與流動規則機制聯通。同時,在大灣區試點“AI+跨境電商”專利快速審查通道,建立AI知識產權維權中心,打擊仿冒商品與算法侵權;鼓勵企業通過區塊鏈技術存證原創內容與AI生成成果,明確知識產權歸屬規則,爲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律和技術保障。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