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走“鹽疙瘩” 迎來“糧滿倉”——寧夏以“改土”“育種”雙向發力盤活鹽鹼地資源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張文攀 光明日報通訊員 黃莉
走進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通伏鄉新潮村的玉米地,喝飽水的玉米稈支棱起綠油油的葉片,挺立在烈日下。不過,沃野良田裡有一小塊地略顯“拉胯”:地面可見鹽鹼斑,苗子稀稀拉拉。同一片地,爲何“兩重天”?種植大戶朱元饒解惑:“這不景氣的地塊,就是沒改良的鹽鹼地,播下種子難發芽,即使出苗也不多打糧!”
寧夏現有鹽鹼耕地248.7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4%左右。曾經,大片鹽鹼地像皮癬一樣覆蓋北部平原,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就是不出糧。農民因此打趣,“放塊磚頭在田裡,個把月變鹽鹼疙瘩”。近年來,寧夏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通過“以地適種”結合“以種適地”,“改土”與“育種”並重,讓鹽鹼地變“大糧倉”。
在寧夏興偉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稻”改“旱”後,土體水分蒸發加快,地表返鹽加重令人頭疼不已。後來,企業聯合寧夏農林科學院實施自治區重大成果轉化項目“銀北鹽漬化土壤高效利用技術集成創新與示範應用”,尋求“降鹽鹼”的突破。“我們調查了不同田塊的土壤鹽鹼、養分含量以及玉米出苗率、保苗率、產量等,因地制宜制定土壤改良方案。”寧夏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樊麗琴告訴記者,鹼化程度較高的,通過施用脫硫石膏、糠醛渣、有機肥,結合大水洗鹽給土壤降鹼培肥;鹽分較高的,先用機械深鬆打破黏土障礙層,促進鹽分向下淋洗,再結合覆膜滴灌種植技術進行控鹽。
僅一年時間,原本乾裂板結的鹽鹼地逐漸變得鬆軟,玉米保苗率從過去不足50%提升到90%左右,專家現場測產,青貯玉米平均畝產高達4.2噸。“過去沒啥好法子,就是種稻子或者大水漫灌壓鹼洗鹽,現在有了科技手段,鹽鹼地變成高產田了。”寧夏興偉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黃文澤感慨。
這幾年,爲了重拾撂荒的鹽鹼地,寧夏科技廳給予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鹽鹼地治理成果“百花齊放”。有的通過鹽鹼地微生物治理技術及產品應用,優化了土壤微生物菌羣,提高鹽鹼脅迫下植物抗逆性及產能;還有的專家研究採用脫硫石膏改良鹽鹼地技術,構建不同類型鹽鹼地“草—畜”“稻—漁”等特色產業模式,成果在內蒙古、吉林等地推廣1100多萬畝,近三年新增產值26億元。
銀川市賀蘭縣常信鄉四十里店村,稻田四周的溝渠裡魚蝦活躍。這裡雖然土壤鹽鹼化嚴重,但漁業養殖基礎好,“以漁治鹼”成爲鹽鹼地利用的新方式。“稻漁結合,魚蝦蟹活動攪動了水體,幫助土壤鹽分溶解和排出,減少因自然蒸騰和滲漏導致的鹽鹼化問題,至少讓土壤表層的鹽鹼含量下降20%。”寧夏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張永宏說,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加速傳統種植向立體種養的轉變,實現了“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綜合收入提高了30%。
鹽鹼地治理,並不意味着徹底“消”鹽“滅”鹼,而是將其控制在作物可耐受範圍,讓土壤環境擁有接近作物生長的適宜條件。“我們在此基礎上通過選種耐鹽鹼的作物品種,進一步提升土地的生產潛力和經濟效益。”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所長蔡進軍說。
“‘寧春63號’馬上收割,儘管受年初風沙和乾旱天氣的不利影響,今年畝產仍有望突破650公斤!”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喜對今年主推的耐鹽鹼性小麥新品種期待很高。
2013年以來,寧夏農科院聯合中國農科院培育耐鹽鹼的高產小麥品種。“我們用內蒙古的耐鹽材料和寧夏本地品種“寧春35號”雜交,在大田選育基礎上,後代材料在實驗室接受鹽脅迫處理和一年三次南繁加代選擇,它聚合了高產優質耐鹽等優異基因,耐鹽性明顯增強。”張雙喜告訴記者,該品種經自治區和國家雙審定爲“寧春63號”,在鹽鹼地示範種植取得了畝產666.6公斤、673.5公斤的高產紀錄,成爲2025年寧夏春小麥的主推品種。
2019年以來,寧夏累計治理鹽鹼耕地90萬畝,土壤鹽分含量平均下降34%、鹼化度下降20%~30%、有機質含量提高8%~15%,耕地鹽漬化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累計推廣示範耐鹽作物品種26個,種植面積達120萬畝。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17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