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疙瘩緣何變金疙瘩
原標題:土疙瘩緣何變金疙瘩
用手一掐,滲出汁液,連紫色的表皮都泛着光澤。在智能數字鄉村寶坻大蒜產業園的冷庫裡,一頭儲存了300多天的大蒜,依然“鮮”度十足。
“鮮”從哪兒來?物理保鮮技術給大蒜按下“凍齡鍵”,拉長市場銷售期,賣出好價錢。“鮮”從時間中來,也從品質中來。專家多年對大蒜品種提純復壯,讓帶有“地理指紋”的紫皮六瓣蒜風味更濃,成了京津冀地區“蒜圈”裡的明星。
一頭大蒜的追“鮮”之旅,也是一方物產的“攀高”之旅。基於本地家底,創新思維模式、發展方式,在強化特色的基礎上創出特質來,土疙瘩也能變金疙瘩。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嚐鮮、嘗新、吃得健康等理念深入人心,對廣大鄉村來說,這是新的市場需求,也是發展的潛力、機遇所在。譬如浙江衢州以“魚”聞名,衢江區的銀坑村專養“瘦身魚”,當地將鱅魚養在加速的水流裡“訓練”背部線條,讓魚的體重降下來,對應的是消費者追求健康養生的餐桌需求。向新理念、新模式、新技術、新場景借力,擦亮土特產品牌,這是一個以創新爲突破口,不斷尋找市場、創造市場的過程。有的地方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圍繞優勢產品,從生產規模化,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等方面着力放大產業特色,把土特產做出了美譽度和知名度,增加了消費黏性。顯然,這樣的發展思路,不同於農業的傳統發展路子。用工業化思維發展現代農業,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在三產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中,探索做大、做強品牌的新路徑,土特產完全可以用“小身板”帶動大產業,爲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興一個產業,亮一張名片,富一方百姓。從土疙瘩到金疙瘩,土特產的精彩故事改變着人們的生活。(金之平)
來源:天津日報